
文:劉林李
圖:本報資料中心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先是《明報》前總編輯劉進圖於2月62日被當街斬傷,過后正在籌備出版的《香港晨報》兩名高層遇襲受輕傷。
在世界各地,每年都有媒體工作者被暗殺、暴力襲擊、綁架、失蹤,媒體工作,成為越來越危險的工作……
近一年來,香港連續發生多宗媒體人遭暴力攻擊事件。
去年6月,《陽光時務週刊》(已停刊)創辦人,在公司樓下,突然被兩位手持木棍的男子截停毒打。
隨后,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的住家,在午夜遭歹徒撞毀大門,當時他、太太和最小的孩子,都在家中。
歹徒在他家門前留下開門刀和斧頭,充滿恐嚇意味。
接著壹傳媒旗下的《蘋果日報》,在11天內,先是兩萬多份報紙被燒、派報生被恐嚇,香港壹傳媒總部大樓也被擺上斧頭和西瓜刀。
過后,《蘋果日報》發行商被人用牛肉刀揮斬。
今年1月,免費報《am730》老闆施永青,在駕駛時,被歹徒截停,用鐵鎚打爆玻璃。
今年2月,《明報》前總編輯劉進圖,大白天在鬧市,突然遭騎摩哆的凶徒從后方揮刀砍傷。
最近,即將出版的《香港晨報》兩位高層又遭到襲擊,受輕傷送院治理。
這些暴行,明顯衝著媒體人而來,可能是不滿這些媒體的一些報導,而展開的報復和恐嚇行動。
記者死在前線不計其數
不只在香港,在世界各地,一直都有媒體工作者在執行職務時,受到各種威脅,包括遭到政治打壓、恐嚇、秋后算賬,后果可能是被監禁、受傷,甚至失去生命。
在戰亂的西亞國家,像敘利亞、伊拉克,死在前線的記者不計其數。
就算在沒有戰爭的“和平國家”,記者在工作崗位也可能面對生命危險。
其中,菲律賓是個一直有記者枉死的國家,許多政治記者,或揭發罪案和貪污的記者,白白喪命,真相是什么,永遠沒有人知道。
在中國,据聞政府慣用的手法,是把跟政府有異議的記者、編輯或網民,囚禁起來。
土耳其去年5月爆發“土耳其之春”反政府抗議運動,政府除了出動鎮暴警察清場,對抗議人群發射催淚彈、水柱、橡膠子彈。
在場的記者也受到“對付”,警方故意對準記者發射催淚彈,造成許多記者受傷。
土耳其總理艾爾段(Recep Tayyip Erdogan)在推特指控媒體是“社會威脅”,更扣押許多記者。
報導戰亂隨時喪命
國際新聞安全協會最新一份報告顯示,目前對記者來說,最危險的工作地點除了長期戰亂的伊拉克、敘利亞,其他“榜上有名”的國家,還有菲律賓、印度和巴基斯坦。
去年有134位新聞工作者,在執行任務時喪命,其中65人是報導武裝衝突時失去生命,當中超過一半是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喪命。
敘利亞曾經對軍方下令,對入境記者格殺勿論。
科爾文(Marie Colvin)是一位出色的戰地記者,1985年開始成為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(Sunday Times)的外交事物報導員。
她護照上超過150個出入境蓋章和簽證,都是來自飽受戰亂的國家,像阿富汗、伊朗、斯里蘭卡、敘利亞、埃及等。
她見證和報導過很多足以改寫國際歷史的大新聞,如車臣戰爭、塔利班的崛起、2009年伊朗選舉、阿拉伯之春運動……
2001年,她在斯里蘭卡採訪時,被手榴彈炸傷左眼,從此在左眼戴上眼罩。
她輝煌的採訪生涯,最后卻在敘利亞終結。
敘利亞2011年爆發內戰以來,國內就武裝衝突不斷,科爾文一如既往,站在這個國家的前線,為大家記下這個國家在這個時代發生的重大事件。
2012年2月,在霍姆斯城跟英國廣播公司(BBC)連線時,炮彈、坦克炮、火箭彈正在猛炸當地建築物,平民百姓正在逃亡。
曾經在多個戰場新聞線上出生入死的她,這次逃不過炮彈攻擊。
根據目擊者的說法,她跟法國攝影師雷米奧克利(Remi Ochlik)所在的房子被炮彈攻擊,他們在逃亡時被一枚火箭彈擊中。
黎巴嫩情報人員截獲的信息是,敘利亞士兵是在接獲指令后,攻擊科爾文所在的臨時媒體中心。
儘管國際人道法保護媒體工作者在戰場免受直接攻擊,不過,近年越來越多國家,在武裝衝突中,直接把媒體工作者當成攻擊目標。
敘利亞更是大肆屠殺媒體工作者,然后聲稱這些媒體工作者,是軍方在跟恐怖分子交火過程中意外身亡。
屠殺記者震驚全球
在菲律賓,一直有許多政治記者,在揭發貪污、罪案事件后,遭到謀害。
菲律賓在2009年11月,曾經發生一起轟動全球的政治屠殺事件,其中30多位隨官員採訪的記者,就不幸成為陪葬品。
當時,菲律賓就要舉行大選,該國南部馬吉丹奧省布魯安鎮的副鎮長滿古達達圖,要競選該省省長。
他收到情報,政治對手可能對他不利,于是派妻子和妹妹,代他辦理省長參選登記。
結果,他的妻子、妹妹、支持者和三十多位隨團記者,在途中遭一支上百人的武裝部隊攔截綁走。
軍警人員在事發地點挖出一些受害者的屍體,屍體上彈痕累累,他們均被斬首、分屍,部分女性疑遭凌虐,凶徒殘暴手段滅絕人性。
軍警人員也挖出一輛被壓得扭曲變形的新聞採訪車,車上數位記者疑遭活埋,這是新聞史上,有史以來最多記者被集體屠殺的一次。
這個國家,到今天依然在追殺記者。
根據非政府人權監控組織“人權觀察”(Human Rights Watch)最近的報告,去年菲律賓至少有12位記者被殺,迄今全沒破案。
待遇低工作壓力大
在美國就業網站“CareerCast”2013年美國職業排行榜,平面媒體記者,排在“十大最差工作”第一位。
主要理由是,薪水低、工作時間長、壓力大。
另一方面,網絡媒體的崛起,步步威脅他們的生存空間。
他們工作任務越來越多,除了在推特發佈新聞,可能還要製作影片,儘管如此,他們的工作依然隨時被網絡媒體取代,前景堪憂。
在英國、台灣、香港、我國及世界其他國家,情況也大同小異,記者工資偏低,已經不是新聞。
另一方面,前線新聞工作者,在前線衝鋒時,不只直接面對眼前的危險,還有許多潛在危險,如上文所說的,各方的報復行為、官非、牢獄之災。
新聞記者流失,是全球多個國家新聞界共同面對的問題。
去年,中國資深新聞工作者相繼“出走”,許多都是高層元老,人到中年,才紛紛轉行,受到中國媒體界關注。
特別是中國的調查記者,除了面對各種風險,還要面對政治打壓,一位資深調查記者朱長振在微博發訊息,談調查記者的辛酸,許多媒體人看了他的微博,感同身受,都看到哭了。
在香港,記者因為待遇差,早前掀起“逃亡潮”,加上最近頻頻發生的媒體人遇襲事件,學術界人士擔心,會對香港報業造成不良影響。
曾經在《紐約時報》擔任記者的比爾伯克利(Bill Bekerley)則表示,美國許多記者都有共識:記者是年輕人的游戲。美國記者轉行是很普遍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