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報導:潘有文
攝影:李文源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
由于各種不得已的理由,為人子女者安排父母住進安老院,宜時常探望老人家,尤其大日子,最好能夠接父母回家!
本系列將從安老院與子女的角度,探尋此兩者與老人的“三角關係”……
當記者抵達吉隆坡蕉賴六里村(Kampung Cheras Baru)恩菀關懷舍(安養護理)時,負責人之一的廖祥俊,已站在白色鐵門內等著我,在他的身后,一群樂齡人士正看著電視節目。
一眼望去,安老院干淨整齊,穿著青色制服的員工,散落在老人之間,一些員工則扶著老人家緩慢的進出房間。
這時,另一個負責人張盛光走了出來,微笑著打招呼;他和廖祥俊負責照料兩間老人院,除了蕉賴六里村,另一間則是離此不遠的甘榜百美湖(Kampung Tasek Permai)。
老人在家生活,雖然孩子陪伴他們的時間不多,但畢竟還是在自己的家;來到安老院,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,就需要一些時間適應。
“來到這里的老人,最初會有些抗拒,經過兩個星期至一個月,才會逐漸適應這裡。”廖祥俊表示,在這段時間,員工就會陪著他們,給予安慰和鼓勵。
當兒女們決定安排父母進入安老院,大多數已征詢父母的意願,一些老人甚至是自行提出入住安老院,目的就是想讓兒女安心工作,不必擔心待在家裡的老人。
然而,並不是每個老人都能很快適應新環境,一些老人最初會出現不安的情緒,偶爾還會“鬧彆扭”。
員工們的陪伴改善情緒
“我們的工作,包括與老人家聊天,讓他們知道兒女的難處,大多數老人家都會明白。一些不太明白的老人家就會“扭計”(粵語,耍任性之意),我們就會安慰他們,讓他們感覺有人關心他們。”張盛光指出,一般上,約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老人家,初入住時會有這種情況。
時間是最佳良藥,在員工們的陪伴下,老人家的生活圈子擴大后,能夠與其他老人互動,日子過得快活一些,困擾的情緒也就不見了。
老人大半生為了生活而忙碌,從生活戰場上退了下來,需要的不外是有人能聊聊天,日子才不會悶得發慌。
廖祥俊、張盛光和一班安老院員工,平時除了照護老人飲食、服藥、讓老人們做一些簡單的運動,另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陪老人們聊天。
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,何況安老院內有這么多寶,員工們的工作就是讓“寶貝”們開心過日子。
“子女為了生活需要工作,才把父母送來。其中有許多原因,包括面對患有老人失智症的父母,每晚不能安睡,造成兒女的精神接近崩潰邊緣。”張盛光表示,一些為人子女者,對于父母這樣的情況,真的是照顧不來,唯有安排父母入住安老院。
“不要把父母留在安老院就了事,宜多孝順,經常來探望他們,帶他們出去走走,讓父母看到孝心。”廖祥俊指出,尤其是在大日子,應該帶父母回家共享天倫。
大日子準備節目娛樂老人
在關懷舍(安養護理)中心的老人,超過百分之八十不良于行,一些情況較為嚴重的老人,除了坐輪椅或需人攙扶,如廁和沖涼也需要特別設施協助,因此回到家中缺少這些便利,確實會增加兒女負擔。
安老院內的沖涼房經特別設計,除了扶手適合老人使用,還有特制的馬桶蓋,方便老人如廁。
而且,老人上一次廁所,並不是一個人的事,需要有人協助,把他們從輪椅移到馬桶上。
“有些人的家,不適合老人活動,例如需要走樓梯,並不那么方便;一些老人因為患上老人失智症,家人擔心應付不來,就沒有在大日子帶老人回家。”張盛光指出。
在大日子來臨時,無法回到家中的老人,只能與兒女一起出外吃一餐飯相聚,或者出外走走,安老院也會為他準備一些節目,陪伴老人一起過節,讓他們感受節慶氣氛。
習慣了,反而不想回家
在安老院生活的老人,與同伴談天說地,偶爾意見相左,有一些爭執,生活並不枯燥。
廖祥俊指出,安老院的生活有規律,早上六時起床,輪流洗刷過后,等到8時吃早餐,然后做一些簡單的運動,練練腳力,也可以看看電視。
不良于行的老人留在家中,只能孤單的坐著休息或看看電視,張盛光指出,他們則會陪著安老院的老人,進行一些運動,例如拉動一些繩子、站起來掂腳、為他們按摩,或者開動按摩運動帶,動動身體肌肉。
飲食方面,安老院每天有四餐,除了早、午、晚三餐,還有下午茶,星期一、三和五也準備一些宵夜。
安老院的生活方式,以及所擁有的設施,一些老人家習慣以后,還真的不想離開老人院呢!
“有的老人家住慣了反而不要回家,兒女帶回去兩天就想要回來了。”張盛光微笑的說。
付出真心,內心喜樂滿足
廖祥俊和張盛光自2005年開始,成為安老院的負責人,兩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,但現在投入安老院的工作,以滿滿的愛心,無微不至的照顧老人。
蘇聖君牧師和周國成牧師給他們一項挑戰,讓他們投入做一件回饋社會的事,成立安老院成了他們重大的使命。
如今,安老院的服務和口碑不俗,對于兩人來說,無疑是不小的成就。
廖祥俊表示,能夠回饋和幫助老人家,心中有著滿滿的喜樂。
張盛光指出,對于能服侍老人家安享晚年,陪在他們身邊給予協助、以及建立起良好關係,讓他覺得極有意義和滿足感。
真心的付出愛心,別人看得見,一些已過世的老人家屬,偶爾還會回來探望中心的工作人員,甚至還煮些食物與他們分享。
照顧不到,接收數量有限
目前,恩苑關懷舍內有27位老人,滿額是28人,另一間安老院滿額則是30人,現有15位老人。
兩間安老院各有9名員工,老人居住的房間共有三種,分別是三人房、雙人房和單人房,房內都有無線呼叫器,有事即可呼叫員工。
“如果一間安老院收50多個人,照顧者只有6人,如何照顧?”張盛光指出,目前28位老人已是極限,否則就不能妥善照顧老人了。
廖祥俊表示,一間安老院的員工若只有兩三人,卻要照顧超過30個老人,這不利于老人看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