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中國報 - 十分專題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用心守護家園 無悔異國婚姻生活(完結篇)

$
0
0

報導:涂素燕
圖:受訪者提供

 何謂國何謂家,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,有家才有國。

 中國太太為了愛情遠走他鄉,在這片土地建立自己的家,她們也是這個國家的一分子。

 許多中國太太其實都積極面對異國婚姻的試煉,努力融入這個社會……

訪問楊秀紅那天,她才從醫院回來一兩天,但是精神看來很好,她摸著自己的頭,豪爽地問記者:“我今天沒戴假髮,你介意嗎?”

 記者反而摸不著頭緒:“為什么要介意?”她聳聳肩說:“有人會介意啊!說我沒戴假髮,看了讓人覺得好像很慘的樣子。”

 她于去年9月發現自己得乳腺癌,做了手術並剛完成化療,目前身體狀況還不錯。

 她的故事應該如何說呢?

 她不是以一位抗癌戰士身分受訪,要說她是以外籍太太身分受訪,我也覺得不是。

 不是說她看起來不像中國人,而是訪問的過程,她讓我忘記國籍、文化差異、民族特性這些事,她的從容,她的爽朗,也讓我忘記她其實剛生了一場大病。

 她分享自己的生活、家庭、跟家人朋友相處的點點滴滴,坦然的言談,讓人覺得就像一位朋友,在說著你跟我都會有的故事,這跟大馬人或中國人沒有關系,人性是共通的。

 2006年她決定結婚時,就像許多中國太太要嫁給大馬人一樣,家人“照例”反對了一下。

需要用心溝通

 “我父母覺得嫁得太遠了,一個人在異國沒有家人沒有朋友,被欺負了也無處傾訴。但是見過我先生以后,父母比我還喜歡他。”

 婚后第一二年,他們夫婦在北京做生意,后來第一個女兒出生,為了不影響孩子的成長,他們覺得要趕快把落腳的地方定下來。

 “是我提議回來馬來西亞的,這里的生活壓力沒北京大,孩子的教育費也比較低,這里學習英語等各種語言的氛圍也比較好。”

 對他們夫婦來說,在哪個國家生活他們都能適應,也有這個生存能力。

 “我先生只是不習慣北京的冬天,其他各方面都沒問題。北京人走路很快,他剛到北京時,我遷就他總是慢慢走,一個月后變成我在后面追著他說你等等我啊!”她笑說。

 她丈夫人緣好,在北京跟她的朋友都打成一片,有次她自己帶著孩子回中國,朋友還說:你丈夫沒回來,你回來幹嘛?大家就是想見她丈夫。

 她在這里也跟丈夫的朋友、朋友的太太混得很熟,跟丈夫的家人,也處得像跟自己的家人一樣。

 她坦承這里的生活方式肯定跟中國有很大差異,“自己的牙齒都會咬到自己的舌頭,自己的內心都有很多糾結,跟別人怎會沒有磨合?這要看自己怎么面對。”

 對她來說,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是,不管對家人、朋友、鄰居都一樣,需要用心溝通,用心去感覺彼此的付出。

雙方負責經營婚姻

 楊秀紅去年3月生下小女兒,9月時做身體檢查時發現得了乳腺癌,當時她還在哺乳期,知道癌症后很意外,一時也接受不了。

 “癌症最可怕的是患癌時是沒有感覺的,發現后做了手術還沒有完,化療、電療過后也不保證痊癒,所以要定期做身體檢查。”她語氣平靜地說道。

 她很快就接受患癌的事實,倒是丈夫很緊張,晚上都睡不好。“先生帶我看了很多醫生,他妹妹上網查了很多資料,幫我找到最適合的醫生。”

 治療癌症期間,丈夫和他的家人一直在行動和精神上給她很多支持,“我剛動完手術時,女佣還沒來,先生的姐姐每天都載她的女佣來我家幫我照顧小孩,家婆也來照顧我。”

 家婆知道她手術過后很疼痛,難過得掉下眼淚,她說,所謂母親,不就是這樣嗎?

 她感性地說:“我真的很愛先生的家人,在我面對問題時,他們一直照顧我和幫助我。”

 她覺得婚姻也好,家庭關系也好,是雙方面的付出,注冊結婚那天,她拍著丈夫的肩膀,對他說“我會對你負責任的。”

 “夫妻本來就是有相互責任,不只是丈夫有責任,妻子也有妻子的責任,還有做一位母親的責任,選擇了對方,就要堅持你的愛情,守護你的婚姻,雙方努力走下去,用心過下去。”

入鄉隨俗互相學習

 來自中國陝西的阿芳,除了皮膚白皙這點看起來像中國人,其他方面看來其實非常像本地女性,要是她不說自己是中國人,甚少人可以看得出來。

 她的華語說得比本地人標準,但口音相當本土,說話的語氣、方式也很像本地人。

 其實,她剛嫁來大馬時,因為一些文化差異,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,鬧過許多笑話。

 她說:“比如這里的人喜歡說‘關火’,第一次聽到時不明白什么意思,一直看哪里點火,為何要‘關火’,后來才知是指‘關燈’。”

 她表示,中國人一般比較直率,講話很直接,連珠炮又大聲,而且中國流行酒桌文化,不管談生意、談業務都習慣一邊喝酒一邊談。

 剛到大馬時,她說話聲量較大,講話一針見血,她老公經常提醒她:“講話不要這么大聲,這里的人沒有這么大聲講話的”、“說話太快了,語速放慢點”、“講話不要這么直,婉轉一點,人家會受傷”、“吃飯時就吃飯,不要說這么多話,口水亂噴”。

 她覺得說的也是,環境不一樣,就要入鄉隨俗,“這里好的文化就要學習,中國好的文化我老公也會學,夫妻之間互相學習。”

 現在她一年回中國一兩次,中國人反以為她是外國人了。別說中國人當她外國人,中國這幾年的變化很大,她每次回娘家,都覺得跟以前不一樣,自己也覺得不習慣。

 她感嘆自己現在看起來倒像邊緣人,大馬人還當她中國人,中國人卻當她外國人。

積極融入本地生活

 今年33歲的林艷,嫁到大馬3年,目前是位準媽媽。

 專訪她之前,在其他場合已見過她兩次,她是個特別認真的人,跟她約好上門做訪問后,她就把想談、想表達的事,全部記在筆記本上。

 為了跟記者交流,讓記者更了解她家鄉的文化,訪問當天她還特別準備餃子的材料,教記者包餃子。

 結婚之前,她在中國一家美容公司擔任市場經理,婚后嫁雞隨雞,到大馬定居以后,受到語言、環境、本地入籍法等限制,反而英雄無用武之地,無法在職場發揮所長。

 她丈夫工作的待遇不錯,無需她分擔家計,可是她從一位職業女性,搖身成為家庭主婦,非常不習慣。“以前生活總是很忙錄,現在在家里太閒,覺得人變得懶散了。”

 她覺得,既然來到這里,就要融入這里的環境,所以一直在尋找各種工作機會,嘗試各種目前環境所能做到的事。

 她在早市擺過小攤位、搞網絡商店、曾為小販中心的熟食檔口供應餃子,也在柏威年廣場(Pavilion )當過售貨員。

 “有次在柏威年廣場逛街,看到一間店貼著招聘啟示,就給對方打電話,告訴對方我相信自己可以勝任這份工作,對方聘請了我。”

 工作一段日子,她因為懷孕而辭職,這算是她正式在本國體會職場生涯的一份工作,“薪水雖然很低,但是有機會接觸到本地人和外國遊客,是個很好的經驗。”

 她坦承,要是在中國,不可能打這些工,“我在深圳上班時,有自己的小房間,手中有幾位文員,但來到這里不可能像以前一樣,所以不管什么工作,都要去嘗試。”

努力克服語言問題

 林艷是“中國人在馬來西亞工作QQ群”管理員,負責解答有關中國人在本地就業的疑問。

 中國太太要在本地工作,最大的問題是語言障礙。雖說大馬很多華人說華語,但是大馬有馬來人、印度人、外勞等不同族群的人,並不是一個單一語言環境。

 她說,中國人普遍的問題是,就算英文書寫強,但在中國沒有講英語的環境,所以口語一般比較差,馬來文更是一竅不通。

 她嫁過來后一直努力克服語言問題,她把自己在中國求學時的許多英文參考書都搬來大馬,並通過一些網絡教材複習英語。

 她還買了小學馬來文課本,自學馬來文,目前可以用簡單的馬來文跟馬來同胞交流。

 她總是主動跟附近的鄰居交流,跟巴基斯坦籍、印尼籍的保安、清潔工人打招呼。

 鄰居也對她很好,看她經常一個人呆在家里,平時出門也會邀她同行。

 她鼓勵本地的中國太太勇敢走出家門,不管就業也好,跟本地人交流也好,一定要融入本地生活,不要孤立自己。

 “尤其是跟婆家要搞好關系,家庭穩固,才有力量走入社會。有機會的話,多結識本地朋友,要是我們主動對別人好,別人也會對我們好。”

 她非常感謝老公和婆家,“雖然我還不太適應這里的生活,但是因為我老公讓我不愁生活,婆家也對我很好,我才能夠享受這里的生活。”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