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報導:潘有文
圖:攝影組、受訪者提供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虐童者可能是父母、親人、兒童看護中心職員,虐待方式包括肉體上的傷害、疏忽照顧、性虐待等。
本系列將從各角度探討虐童事件對社會的影響,以及對受害兒童成長過程帶來的傷害……
在我國,已投報的虐童案受害兒童,經社會福利局調查和安排,大多數會入住兒童庇護中心,以保護受害兒童的人身安全。
這些兒童庇護中心,除了照料兒童的住宿、飲食,也負起讓兒童繼續接受教育的責任。
位于雪蘭莪州八打靈再也的護幼之家(Shelter Home for Children),每月都會接收一兩名遭到虐待的小孩,雖然不能視為情況嚴重,但或多或少反映我國虐童情況已不容忽視。
護幼之家總經理石鴻波指出,該收容中心與社會福利局,以及各關懷組織緊密合作,收容一些受虐兒童。
護幼之家非托兒所
然而,他強調,護幼之家不是托兒所,不會接受父母因沒時間照顧孩子,就想把孩子交給他們看顧,小孩必須符合相關條件,才能入住這個慈善單位。
首先,這個小孩必須是虐童事件受害者,例如父母或親人虐打他們,甚至不照顧他們的飲食,或者沒讓他受教育。
“不是小孩照顧不來就交給我們,而是小孩已面對風險。”他表示,小孩的性命有危險,出入極不安全,或者遭施害者嚴重致傷,該組織都會庇護他們。
一些小孩性格頑劣遭父母赶出家門,在外頭過夜非常危險,尤其是女生,可能引起歹徒意圖強姦,該組織也會收容他們。
再者,就是警方接到虐童案件投報后,經過與社會福利部協調,一些個案就會轉入護幼之家。
虐童父母多數有問題
一些經法庭判定的虐童案,受害兒童也會進入兒童庇護所,護幼之家即是其中一個選擇。
此外,一些小女孩遭到強姦或性騷擾,親人協助報案,只要通知社會福利部,就能要求入住護幼之家。
在石鴻波看來,不少虐童父母都有問題,一般是酗酒、吸毒或沒有穩定工作,進而出現虐待小孩的行為。
“虐待小孩不只是虐打,忽視不理小孩或沒錢給孩子去讀書,也是一種虐待。”他表示,該組織就曾接收一名已12歲,但卻不會認字或讀書的小孩,這即是一種精神虐待(Emotional Abuse)
他說,如果父母有問題,小孩入住護幼之家后,除非得到法律或醫藥證明,指有關父母適合繼續撫養住在庇護所的孩子,否則不能把孩子帶回家。
給受害兒童受教育
已有32年歷史的護幼之家,創辦之初就認定孩子的教育,一個都不能少!
因此,即使孩子進來該中心時,已錯過上學時機,學校也不願接受他們,該組織依然會為他們尋找補習老師,或者讓他們進行在家教育(Homeschooling)。
“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,他們進來時,100個只有十個八個會讀書,我們會把錢花在教育上,這樣他們以后才可以自己獨立生活。”石鴻波指出,因此,該組織一直需要熱心人士幫助,以便籌得更多資金。
目前,護幼之家有近40名兒童,較多女生,年齡介于4歲至18歲,12歲或以下有十余人,另有廿余人是12歲以上兒童。
該組織共設有三個收容中心,八打靈再也加星路是收容4至12歲的小孩,13歲或以上的男生住在八打靈再也第八區的收容中心,13歲或以上的女生住在吉隆坡華聯花園的收容中心。
18歲以后,他們都要離開收容中心,但護幼之家會跟進他們的生活狀況,以免他們走上歧路,同時也會協助他尋找工作和住處。
心理輔導走出創傷
兒童經歷虐待或性虐待,出現精神和心靈創傷,就要尋求心理專家協助!
“我們會安排小孩去見精神和心理專家,或者安排專家過來中心。”石鴻波指出,心理創傷非短期內能夠復原,胥視個人情況而定。
該中心有個小孩子,父親是吸毒者,父親有一次把它打得頭破血流,在街上遇到熟人,把他帶到護幼之家。
當時,這名小孩八九歲,別人以為他的心理創傷不易處理,未料心理輔導六個月后,他重展笑容,重新站起來面對人生。
石鴻波表示,除了心理輔導起了關鍵作用,相信小孩活在一個他認為找到快樂的地方,或是心理迅速康復的原因之一。
但是,該中心也有一些小孩經歷一兩年的心理輔導,甚至見醫生和吃藥,依然未能擺脫遭虐待的陰影。
多重壓力造成虐童?
兒童最親近的人,因多重壓力(Multiple Stress)而虐童?
心理輔導師蔡慧美指出,虐童事件施害者(Perpetrator)大多數是比較親近的人,例如父母、保姆或老師。
“為何會有這樣的暴力傾向?在我接觸個案中,一般是因為多重壓力所致;世界衛生組織(W.H.O.)報告指出,大馬城市的虐童案增加。”她說。
當一個人遇上經濟問題或婚姻出現狀況,可能就會把這些壓力,發泄在孩子身上。
蔡惠美認為,城市虐童案增加的原因,也可能是因為城市人的醒覺度較高,一旦發現虐童事件,就會投報執法單位。
這樣的話,城市的投報案例就會增加,讓各方更瞭解現有的虐童情況。
而且,城市擁有保護兒童的相關硬體設施,以及一些醫院擁有偵查虐童問題的隊伍,無形中揭露更多原本不為人知的虐童事件。
政府有責任喚醒公眾
石鴻波在金融領域退休后,機緣巧合下當上護幼之家總經理,經過4年社會服務工作,他有感而發地說:“虐童還是一個大問題!”
“還有很多案件無人投報,因此公眾需要醒覺,政府需要做這方面的工作,讓社會人士知道虐童還是大問題。”他認為,政府應提升社會保護兒童的意識。
他從金融界跨入社會服務工作,讓他眼界大開,發現自己要做更多保護兒童的工作,因為社會中還有太多這類需要幫助的小孩。
“能幫一個(小孩)就是一個,如果每個人都幫一些,就能夠做到很多東西。”他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