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中國報 - 十分專題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及早介入治療 擺脫陰影好好生活(第2篇)

$
0
0

報導:潘有文 
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
遭人虐待的兒童,內心的傷痛形成陰影,需要有人盡早為他們撥開雲霧!

面對暴力虐待或性虐待的受害兒童,由于不懂表達自己,或不想失去曾經疼愛卻又傷害他們的親人,往往會選擇沉默以對。

久而久之,他們活在性虐待或暴力虐待陰影下,將影響成長過程,甚或一生……

虐待兒童並不只是身體上的虐待,根據聯合國基金會(UNICEF)的定義,還包括性虐待、精神虐待和疏忽照顧小孩。

 在這之中,肢體上的暴力虐待和性虐待最受關注,因為前者可從肉眼分辨身體上的傷痕,較易受到注意,后者則是受害兒童不清楚已遭性虐待,或者不願揭露施害者(Perpetrator),而使事情變得複雜。

 擁有十多年輔導經驗的心理輔導師蔡慧美,在非政府組織和私人界曾接觸遭暴力虐待和兒童性虐待個案,她認為協助這些兒童,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!

無法肯定自我價值

 “如果小時候經歷這種事情,(及時)得到協助,康復的機會就會增加;同時,得到家人和朋友支持,情況會變得較佳。”她說。

 反之,受害兒童只把這些經歷藏在心底,然后胡思亂想,就會影響自信心,無法肯定自我的價值。

 在她輔導的個案中,一些人在童年時遭到性侵犯的經歷,影響現在的婚姻狀況;但是,這些受害者最初並不知道童年這段經歷影響婚姻生活,而是經過輔導,深入瞭解自己后,才如夢初醒。

 在兒童時期遭性虐待者,往往會對性失去信心;成年后,為了想讓自己看來正常一些,以結婚來證明,但這段婚姻關係會變得很辛苦。

孩子不願開放心門

 “未處理好問題,就像有一根刺在心裡,有時只拿走一點點,但碰到時就會很痛。”蔡慧美指出,這種況會影響婚姻和社交關係,以及對自己和朋友信任程度。

 她表示,對于兒童性虐待,心理輔導注重早期介入(Early Intervention),不應有任何拖延,越早給予受害者輔導與支持,越快讓他們走出陰霾的天空。

 小孩對于性虐待沒有任何概念,越早發現並治療,或能免于各種不同的衝擊,例如成長過程中面對不同的嘲笑,都會導致孩子不願開放心門,延緩重建自信心的時機。

 因此,父母和師長是兒童最親近的人,應該清楚和理解兒童以言語或行為釋放的訊號,以便及時協助受虐兒童。

暴力相向缺愛有關

 有個13歲的孩子,在家因不時見到父母吵架,甚至大演“全武行”,也是暴力受害者他,時常害怕的躲到床底下。

 這些經歷對他是一個不小的打擊,失去了自信心,常會胡思亂想,他覺得自己並不出色,沒有人疼愛他,也不值得別人愛他。

 同樣是家暴受孩者的母親,發現孩子不太對勁,于是讓他接受心理輔導。

 心理輔導師蔡慧美指出,使用暴力虐待他人,這都與內心缺乏愛有關。

 “家暴案件中,親人不會投報(遭到暴力對待),因為他們心中還有愛,而且願意忍耐。”她表示,家暴者如果把怒氣發泄在太太身上,孩子也無法倖免,因而影響到孩子的成長。

 社會朝著現代化前進,每件事情講求快速,同時注重追求物質享受,但一些人由于不瞭解自己的能力,以及追求這些物質的意義,一旦不能達標就會產生壓力,轉而把情緒發泄在最親的人身上。

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,只會制造更多問題,因此蔡慧美認為,社會應該正視暴力問題。

兒童性虐待不易曝光

 對于虐待兒童與性虐待兒童,國際醫藥大學(Interna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,I.M.U.)心理學講師鄭永安分析了其中差異。

 他指出,一般人能從肢體上分辨兒童遭虐待,因為它像是臉上的一些印記,顯而易見。

 兒童遭到虐待后,學校的老師可以一眼看出,同時可以讓醫生檢查和證明,但是兒童遭性虐待,卻非肉眼可鑑別。

 “許多時候,兒童性虐待是沒有任何顯眼標誌或症狀。它隱蔽著,而且屬于隱私,沒有多少人願意談論。”他表示,性虐待兒童事件不易曝光,但受害者的痛苦和羞愧卻最嚴重。

難以取信寧收心底

 家庭成員、教育界人士、司機、陌生人等,都可能是虐童或性虐童的施害者,當兒童面對問題,最親近的人就要有所警覺。

 蔡慧美表示,如果施害者是家庭成員,受害兒童不知如何啟齒,即使說出真相,其他家庭員,包括父母可能宁可不信自己的孩子,也不願相信家中有人虐童或性虐待兒童。

 她說:“孩子面對這樣的問題,不容易找到幫助他們的人,因為最親的人或也不要接受他們的說法。”

 鄭永安亦有同感,他表示,當小孩開始表達有些事情發生在身上,甚至清楚說明是誰在性虐待他們時,往往沒有家庭成員願意相信。

 “兒童得到的回應或會是:你的父母是好人、你的叔叔是好人,你竟然編出這樣的故事?你竟對這些好人說出這樣的話?”他說。

 沒有人願相信兒童所說的話,讓他們再也不願宣之于口,把這個秘密藏在心裡,最后諱疾忌醫,帶著這個陰影生活下去。

游戲治療受害兒童

 成人可用言語表達所思所想,年紀較小的兒童,礙于所知詞匯有限,遇上虐待或性虐待后,難以完整陳述事件。

 “小孩語言有限制,可能只會哭、躲起來、睡覺、不講話、不能專心做一件事等,但是,這些都是訊號,代表有事發生。”蔡慧美指出,小孩卻會通過遊戲表現想法,這也是一種治療方式。

 她與受虐小孩建立信任后,就讓小孩以玩耍當成溝通語言,表達被虐待或性虐待的情況。

 “他們藉著玩這個過程釋發出來,不會面對這個不行,那個不可以的情況,覺得有人接受他們。”她表示,小孩把被虐待的主題透過遊戲展現出來后,他們就不會再玩這個主題。

 深藏在兒童心裡的遭性虐待記憶越來越淡后,性虐待情況出現在遊戲的次數會越來越少,此時,蔡慧美就會逐漸加入性教育,使用一些人形木偶作為玩具,讓兒童知道身體某些部分不能讓人隨意觸摸。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