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中國報 - 十分專題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遠離性虐待魔掌 教兒童緊守3原則(第3篇)

$
0
0

報導:潘有文 
圖:攝影組、互聯網  
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
兒童性虐待事件時有所聞,父母應教導孩子分辨魔爪基本功,提升兒童的警覺意識!心理學專家授招,父母和孩子對抗兒童性虐待各有需要學習的地方,讓孩子的童年生活,遇上想打兒童壞注意的“怪叔叔”時,能夠及時逃開。

兒童性虐待施害者就像一頭躲在暗處的大野狼,裝出和譪可親的面孔,贏得兒童信任后,才露出本來面目。

 國際醫藥大學(Interna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,I.M.U.)心理學講師鄭永安表示,施害者向兒童進行性虐待前,必須先選定目標,然后慢慢的讓小孩相信他,誤以為這是一種愛,最后才性虐待兒童。

 “例如,一個人在遊樂場認定某個小孩為目標后,就會向對方示好,以及友善對待,送些禮物或糖果,還會讚她漂亮或聰明。”他說。

 如果小孩原本缺乏關愛,遇上這樣的關心,覺得有人欣賞和疼愛他,就會樂意和對方更加親近。

教小孩分辨正確的關懷

 施害者得到小孩的信任后,慢慢就會要求和小孩交換一些東西,可能是一張相片、合照或者希望小孩展示不同的東西。

 兩人的互動會讓小孩覺得那是愛與關懷,逐步陷入施害者的魔掌中,最后遭到性虐待。

 “亞洲社會強調尊重長者,不會質疑他們說的話,如果那個叔叔要小孩不張揚兩人之間的事,兒童也就不會說出來。”鄭永安表示,因為小孩擔心說了出來,就會失去對方的關愛。

 因此,如何讓小孩分辨正確的關懷,以及提高他們這方面的醒覺,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。

 鄭永安曾是防止虐待兒童非政府組織──“保護和拯救兒童”(Protect and Save The Children)助理總監,致力于防止虐童工作,同時已完成大馬兒童性虐待發生率的研究。

需懂“說不、逃離和告知”

 從他的心理專業角度,以及結合防止虐童的社會工作心得,他認為小孩需要擁有以下認知:

 讓小孩懂得“說不、逃離和告知”(Says No, Run and Tell),以此保護自己,避免陷入性虐待陷阱!

 “讓孩童知道,只要覺得不舒服或不對,就要說不!如果有關人士不理,就要逃離,並且告知其他成人。”他指出,這種簡單方式,有助兒童認清情況。

 以兒童的能力,無法分辨別人碰觸其私處的舉動正確與否,但是只要覺得對方做出的動作讓他感到不適,就要拒絕,並且趕快離開。

 更重要的是:讓小孩知道與人相處,如果出現兩種極大差異的感覺,即是“矛盾感覺”(Ambivalence Feeling),就要使用上述方法──“說不、逃離和告知”。

 “矛盾感覺即是兩個或以上的情感發生在同一個時間。例如,一個人擁抱小孩,小孩覺得開心,但前者同時觸摸兒童其他地方,讓后者覺得不舒服,這種同時出現兩種不同感覺,即是矛盾感覺。”他說。

 他相信,雖然我們無法制止施害者的意圖,但用上述方法提升孩童的警覺意識,將能讓兒童免于墮入性虐待的危險。

觸碰禁區泳衣褲為準

 從小教育孩子,有些地方別人不能碰,減少小孩遭性虐待的幾率!

 “你的泳衣或泳褲遮敝的地方,就是你特別地方,沒有人可以觸碰。”鄭永安表示,這是簡單的規則,但也最實用。

 小女生遊泳時穿的泳衣,不管是三點式或連身式,讓女童知道遮起來的部分,不能讓別人隨意碰觸;男生方面,以泳褲為準,穿著泳褲的地方就是禁區。

 “當然,需要告訴小孩,當醫生進行治療,或者父母為孩子清潔身體時,可以碰觸這些地方。”但是,他強調,上述情況依然是以兒童感覺為準繩,一旦覺得碰觸讓他們覺得不適,應該“說不、逃離和告知”其他成人。

曝光事件冰山一角

 鄭永安表示,在國際上,一些有關虐童或性虐童的調查報告指出,曝露在社會上的相關事件,只是實際情況的百分之十。

 “因此,至少有百分之九十沒有浮上台面,你看到1000個虐童或性虐童事件,可能另有9000個事件沒有曝光。”他說。

 在他看來,由于一般人認為這類事件令人覺得羞恥,想要保密或遮掩,或者施害者是兒童長輩,為了尊重長者就不要對外揭露。

 “想要當一個好父母,就要教導孩子一些技巧,讓兒童懂得保護和尊重自己,以及學會說不。”他表示,亞洲文化沒有要求小孩說不的文化,但現在已是時候讓小孩學習說不。

性虐男童情況更糟

 兒童性虐待不包括男童?這是錯誤觀念,如果男童遭性虐待,其情況反而更糟糕。

 “一般人認為,男性應該強壯,擁有主控權,以及自己可解決問題,但男童遭性虐待,卻無法得到很好的處理。”鄭永安指出,如果男童面對性虐待而投訴無門,可能會變得非常沉默,面對更大的傷害。

 當成人懷疑小女孩遭性虐待時,女童口裡否認,但可能臉露難色,大人心生疑竇,或會繼續追問,從中查出真相。

 反之,小男童覺得男孩子需要比別人堅強,而且認為這是羞恥的事,難以啟齒,即使成人如何追問,也未必能問出實情。

 “施害者看準男童不會投報,就會施以更多性虐待。”因此,鄭永安認為,男童遭性虐的情況,可能比想像中的更多。

性虐待涵蓋身心

 兒童性虐待不只是身體上的侵害,例如強姦,國際上對兒童性虐待定義較為廣泛,情感和精神的侵害也屬于性虐待。

 “向兒童展示不是該年齡該看的性愛影片,也是性虐待,因為它屬于一種對于小孩的訓練,以便讓施害者有機可趁性侵兒童。”鄭永安指出,這是一種預謀,預先設計做為性虐待的前奏。

 例如,一名6歲小孩,在這個天真無邪,應該是快樂玩耍的年齡,當他玩著一些人偶玩具時,如果做出一些有關性方面的動作,也可視為是一種性虐待。

 他表示,這個年紀的兒童會做出具有性意識的動作,可能是有人給他看過這類影片,或者真人示範,否則小孩不太可能做出類似行為。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