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中國報 - 十分專題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支持關愛 倖存者勇敢面對未來 (第4篇)

$
0
0

報導:潘有文 
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
兒童性虐待受害者,心靈受到極大傷害,只要有一個人願意聆聽,以及給予支持和鼓勵,就能協助他們走出生命低谷!

這些兒童性虐待“倖存者”(Survivor)成長過程,內心掙扎和不斷自責,任何一個人的關愛,都是支持他們勇敢面對未來的能量。

國際醫藥大學講師鄭麗萍博士,談及兒童性虐待問題,特別在此分享她知道的一件事。

她表示,美國有一個較小的地方,內有不少犯罪事件,包括毒品、打搶、兒童性虐待等,罪案發生率高企,但該地區依然出現許多知名和成功的演藝界名人。

一些專家為了研究這個現像,採訪這些名人,得到的答案非常簡單:只要得到至少一個人的關心和疼愛,就能讓他們勇敢面對一切,即使在罪案頻繁的地方,也能從黑暗中走出來!

這和她的博士論文──《兒童性虐待女性倖存者的療愈付出》(Healing Expenses of Woman Survivor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)裡頭提及的重點之一,不謀而合。

在她的論文中,七位兒童性虐待受害者的心靈創傷復元過程中,得到社會支持(Social Support)非常重要,尤其是來自家人或伴侶的支持,更是他們走出創傷的關鍵力量。

擁有支持自己的信念

“如果有人遇上這樣的情況,請你嘗試成為那個鼓勵他的人。”鄭麗萍博士說。

當受害者願意向家人透露自己的遭遇,后者的體諒與精神支持,將為受害者帶來極大幫助,“至于已步入結婚階段者,另一半的支持非常重要。

“這些受害者都是主動向丈夫提起過去的遭遇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,如果他人可以接受自己的過去,受害者也會學習接受自己的過去。”在她接觸的七個個案中,其中兩個個案即是得到丈夫的支持,因而處于良好的精神康復階段。

此外,兒童性虐待受害者從逐漸康復到放下精神負擔,勇敢面對生活,需要擁有一個堅強的信念。

例如,擁有宗教信仰者,可能認為該段痛苦的經歷,就是他所信仰的神,給他們的一個使命,只是還不曉得會是一個怎樣的使命。

“一些案主認為,可能和我見面就是一個使命,分享自己的經歷,可以幫助其他人。”鄭博士指出,有些受害者正是缺乏這類信念,讓自己變得沮喪和彷徨。

一些沒有宗教信仰,但持有宇宙(Universe)觀者,也和宗教信仰者有著相似的信念,相信該段受害經歷,必然有其原因和使命。

幫他人等于幫自己

兒童時期遭到性虐待的“倖存者”,對待事情的彈性思維,將決定能否更積極看待自己的遭遇。

“這胥視個人能量而定,有的人勇敢面對很苦的事。有些人會認為這很不幸,就會不斷反問自己:為何會發生在我身上?”鄭麗萍博士表示。

有句話說:“助人為快樂之本”,在她接觸的兒童性虐待受害者個案中,使他們站起來的另一個因素,就是主動幫助他人。

“不斷幫助他人,可以協助療傷,它帶來很大能量,能夠協助自己康復。”鄭博士指出,她們未必是幫助兒童性侵犯受害者,也可以幫助貧窮和有需要的人,以此激勵自己的心靈。

在她研究的個案中,就有一個案主訓練許多年輕人,讓他們到鄉下地區,教導小孩如何保護自己的個人安全,讓他們避免受到性虐待。

“這成了她一個很大的能量,讓她從心靈受傷中康復。”因此,她表示,這個案使人清楚幫助他人非常重要,因為也是在幫助自己。

掙扎過程中找發泄平台

兒童性虐待受害者,康復過程經過許多掙扎,有的用一兩年就找到出口,有人用20年時間,依然面對精神煎熬。

“掙扎過程中,難受、傷心、心痛、背叛、失去任何感覺在所難免。”她指出,一般人認為,時間可以撫平(Time heal)傷口,但這並不適合每個人。

在鄭麗萍博士接觸的七個個案中,只有一個人經過心理或輔導上的幫助,其他人都是自己走過這一條漫漫長路。

她表示,受害者在掙扎過程中,都需要有一個平台,讓他們發泄情感,把情緒哭出來,這是最普遍的方法;一些則以寫部落格、畫畫、尋求心理專家協助,找到自己的發泄平台。

當受害者走過這個過程,對自己的未來,有極大幫助,她說:“有時讓受害者哭,不要對她們說不要哭或不要去想它。”

接受事實原諒自己

受害者發泄情緒后,就會進入接受階段,承認這件事件已經發生,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,如果沒有經過這個部分,就無法走向心靈康復的路。

“接受,可以多方面,有人以此作為一個警惕,讓自己更堅強,或當成自己走向成熟的方向,需看受害者以何種能量接受。”她說。

如果受害者不能接受這個事實,就會一直責問自己:“為何這件事情發生在我身上?為何自己這樣不幸?”

在她探索的個案中,有的受害者通過書籍、工作坊、講座等方式,從專家或書籍中,學習原諒和放下;有些人則在重複掙扎過程中感到非常疲累,于是,決定放下這個心靈重擔。

“原諒,不是只指原諒施暴者,而是原諒自己。受害者會覺得事發當時沒有掙扎或抗拒,就會責怪自己。”鄭博士指出,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受害者,責怪自己多過責怪施暴者。

以經歷教導下一代

一些兒童性虐待受害者,由于遭到親人性侵害,擔心婚后女兒也會成為親人目標,對婚姻存有恐懼。

但是,鄭麗萍博士指出,並非所有人都會如此,有些人反而會以此為能量,立志要勇敢保護孩子,並且教育孩子避免成為受害者。

“他們會做一些自己父母想要做,但她自己確定會做的事,正面看待這段經歷。”她表示,這類受害者選擇用正面態度,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。

兒童性虐待受害者
康復重點

● 康復過程:
掙扎
平台


● 之后:
接受
原諒
放手,繼續前進。

● 四個重要因素支持上述過程:
社會支持
信念
彈性思維
幫助他人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