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報導:潘有文
圖:李志強、互聯網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1994年家庭暴力法令和2001年兒童法令,保護婦女和小孩,因此,別胡亂折磨小孩,讓人舉報虐童,福利局和警方介入后,引用相關法令對付,虐童者可要吃不了兜著走……
2001年兒童法令開宗明義說明,由于孩子是國家未來主人翁,對社會非常重要,但精神和情感較為脆弱,因此需要得到關愛和保護。
在此法令下,18歲以下皆為兒童,家庭是兒童的重要支柱,同時家庭需要好好照護孩子。
1994年以前,我國未有家庭暴力法令(Domestic Violence Act 1994),兒童缺乏精神上的保護,法律只能對付傷害兒童身體的虐童者。
但是,1994年家庭暴力法令推行后,精神虐待兒童也是一種罪,活躍于兒童保護活動的李素樺律師說:“因為小孩也是家庭成員,也在這個法令保護範圍內。”
心理折磨也算虐童
父母或家人責罵小孩,影響兒童的精神和情緒,一旦有人投訴或舉報,有關人士可在此法令下被控。
“例如,母親投訴自己丈夫,一直精神上折磨小孩,威脅孩子成績若考不好,就不給他飯吃,不讓他睡覺,如果小孩因此沮喪或尋死,經心理治療師診斷后,可在法令下被控。”李律師指出,折磨小孩心理也算虐童。
至于2001年兒童法令,則是大馬為符合聯合國于1989年制定,並于1990年生效,全球192個國家簽署的兒童權公約(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,CRC)精神,把三個法令濃縮在一個法令內。
原有的三個法令分別是1947年少年法庭法令(Juvenile Courts Act 1947)、1973年婦女與少女保護法令( Women and Young Girls Protection Act 1973),以及1991年兒童保護法令(Child Protection Act 1991)。
虐童定義分四種
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擁有四大主軸,即不論國籍、背景、膚色或宗教信仰,不能歧視兒童;其次是必須給予小孩最好的福利,同時強調小孩也有人權,應該具備生活中應有的權利,最后則是兒童擁有生存和發展權利,並且應該尊重兒童的看法。
在這些公約和法律基礎上,大馬虐童的定義分為四種,分別是身體虐待、性侵犯、疏忽照顧和心理虐待。
“性侵犯是刑事罪,可引用刑事法典第376條文,當成強姦案處理。”李素樺律師指出,如果虐待兒童致死,可在刑事法典第302條文被控。
換句話說,虐待兒童輕則面對1994年家庭暴力法令,以及2001年兒童法令對付,重則在刑事法典下被控。
兒童非任何人附屬品
大馬人對待兒童的心態,或是造成虐童案屢見不鮮的原因,李素樺律師感嘆:“大馬人視兒童為附屬品,像是擁有一輛汽車或一台電視,把兒童視為財產;沒有多少人瞭解小孩是個體,必須尊重兒童。”
她指出,小孩子有權利過有尊嚴的生活,在學府內,老師讓小孩掛著鈴鐺(發生在霹靂州的事件),甚至遭虐打,如果教育靠打罵,就是有問題。
她反問:如果只是打罵和不尊重兒童,他們會變成怎樣的一個人呢?她相信大馬人需要糾正對待兒童的錯誤觀念。
在她看來,父母生養小孩,並不代表就有權力打他或罵他,如果意識形態上正確,把兒童當成個體,虐待兒童事件就會大為減少。
知情不報也屬犯罪
在2001年兒童法令內,不只對虐童者施以罰款或監禁,也判罰知情不報者,以及疏忽照顧兒童的監護人。
以下是該法令數項條文的刑罰:
●第27條文
小孩受傷送醫,若非普通傷勢,如遭煙蒂燒傷或性侵犯,醫藥人員需第一時間舉報。否則,可面對5000令吉罰款或兩年監禁,或兩者兼施。
●第28條文
若有合理理由相信家庭成員遭肉體或情感虐待、疏忽或遺棄,其他家庭成員必須舉報,否則也屬犯罪,罪名成立將判罰5000令吉或兩年監禁,或者兩者兼施。
●第31條文
任何照顧兒童的人,若虐待、疏忽、遺棄、在肉體或精神上虐待兒童、或者性侵犯小孩,罪名成立罰2萬令吉或監禁10年,或兩者兼施。
此外,在31(4)條文說明,如果未給予小孩足夠的食物,或者醫藥、牙醫,住宿或照顧,造成小孩受傷,也是犯罪行為。
●第32條文
不能利用小孩行乞,罪名成立將判罰款5000令吉或兩年監禁,或兩者兼施。
●第33條文
如果沒有合理理由而留下兒童獨自一人,發生事故無人照顧,罪名成立將罰款5000令吉或兩年監禁,或者兩者兼施。
質疑身分另一種虐童?
去年11月,12歲的霹靂州印裔女生瑪哈娜芝米,因皮膚白皙及長得像華人,國民登記局官員要求她和母親進行DNA檢驗,讓瑪哈娜芝米感覺蒙羞,喝下漂白劑企圖輕生不果。
經媒體報導和政治人物介入后,官員否認曾做出上述要求,並迅速發出大馬卡給瑪哈娜芝米。
李素樺律師指出,在她手上處理著相當多類似個案,對她來說,這是一種非常殘酷的虐待兒童行徑!
“許多領養孩子的人,給了小孩滿滿的愛,細心照顧小孩長大,卻因為這樣(膚色不像),小孩的身心受到折磨。”她表示,當官員取走兒童的報生紙,孩子從公民變成非公民,除了剝奪兒童受教育的機會,身分也遭受質疑。
雖然養父母可以重新向有關當局提出領養申請,但兒童新報生紙將注明兒童是非公民,她覺得這也是在虐待小孩,“這是一種歧視,兒童是無辜的,因為從公民變非公民,政府這方面有待改善。”
她指出,這種情況始于五六年前,當時大馬在國際的人口販賣評級下降,官方為了顯示他們積極打擊人口販賣問題,就常出現上述情況。
“這並不對,因為只是針對小孩子,讓他們身心受損。”李素樺這么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