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中國報 - 十分專題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畫作透露人體訊息(上篇)

$
0
0

報導:楊潔思 
攝影:潘嘉威 
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
 看起來,第六感似乎是人體中神秘的感官知覺。敏感的人,憑第六感,會感覺到某事某物乃至某地不對勁。 

 而第六感不強的人,似乎就失去了這個優勢。但是,憑著藝術治療,我們可讓第六感為我們工作,透露種種連我們也不知道的訊息,包括健康、生活種種問題,乃至個人才能與發展方向…… 

畫作可以透露一個人體內訊息! 

 在藝術治療時,癌症病人的畫作,在某個地方或許出現與整體不一致、不融洽、突兀、奇怪的色塊,這色塊,就像腫瘤之于人體一樣,“癌症腫瘤並非是我們人體正常組織的一部分,所以對方體內有此異物,這現象也一樣會出現在他的畫作中。”藝術治療師西爾登魯夫教授(Dr. Hildrun Rolff )如是說。 

 西爾登教授來自德國,她也是德國一所大學的藝術治療教授。 

用第六感來作畫

 為什么我們體內的癌腫瘤,會顯現在我們的畫作中?

 “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。”西爾登教授答,並進一步解說:“它跟我們的第六感有關,第六感經常都進行修復,讓我們的身體狀況更健康。它經常會觀察體內的變化,留心一切是否安好,並且會去修復身體不對勁的地方。”

 癌腫瘤會顯現在畫作中,是因為我們也是用第六感中同樣的工具來作畫。

 身體有自癒能力,這會在無意識中表現出來,第六感通過畫作顯示出體內不正常、奇怪的東西。隨著癌腫瘤日愈腫大,畫作中的異物也會跟著越畫越大,反之亦然。

 西爾登教授指出,這是無意識通過繪畫與藝術顯現出來。透過顏色、畫作或塑像,我們的無意識有機會跟我們說話。

 通過個人畫作或塑像等藝術作品,病人的無意識部分得以跟藝術治療師溝通。“這是奇妙的事,因為他們無意識的心靈或第六感知道有人曉得如何詮釋其作品。即使是畫家進行藝術治療,有時,他們也會畫出與平日作品全然不同的東西來。”

藝術作品分多層次

 她說,一般人的藝術作品,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無意識訊息,特別是摩登藝術,有許多無意識的東西顯現。 

 西爾登教授指出,藝術作品可分為多個層次,它可以是強而有力的診斷工具,透露出個人的問題或社會問題。個人的心理及生理問題,從中可看出端倪。

 另外,它也可以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,協助我們斷定誰有才能把某樣工作做得特別好。從中能顯示出個人才能,例如誰會是個很好的經理或董事,有時結果是意想不到的。

 從個人作品中也可看出其心理水平、個人的傳記與問題,以及病人過去的經歷。例如對方的作品顯示,在其3歲階段,有特別的、格格不入的東西出現。

 憑著這些蛛絲馬跡,西爾登教授展開咨詢,問對方:“你在3歲時有碰到問題嗎?”從而抽絲剝繭,找出問題症結。

藝術治療師具備醫藥與心理學知識

 學無止境,藝術治療師是終身學習的,而一般人要成為藝術治療師,也得花上4年的時間,一開始時,個人得先清楚明了自己的人生。

 如果有心學習的人,本身已是畫家,懂得如何觀察藝術或擁有藝術方面的特別知識,那就比較容易,學習時間可縮短到兩年左右。

 有些人掌握藝術能力欠佳,但擁有醫藥專業,例如是一名醫生或心理醫生,他們同樣可用2年左右的時間成為藝術治療師,前提是須經過藝術方面的培訓。 

 西爾登教授說:“這是一個很大的領域,除了與藝術有關外,學生還得學很多東西,包括醫藥、心理學、嚴重病症在藝術作品中的顯現,有很多涉及第六感的東西,還有各種病症,如肝、腎、代謝問題等,如果是癌症,必須知道是哪類癌症等等。” 

 她指出,藝術治療師須同時具備醫藥與心理學知識,那是因為有臨床問題的人,通常伴有心理問題,這是一個臨床的關係(clinical relationship),例如經常恐懼的人,通常有呼吸問題。 

生病或跟童年生活有關

 “作為一名藝術治療師,對我來說,玩樂是很重要的事。很多東西最終導致同一個結果:生病。而玩樂可以帶我們回到童年,童年正是健康的泉源。”西爾登教授侃侃而談健康之道。  

 她指出,我們大部分的問題,或說許多的問題,與我們的童年行為有關。她會幫助個案回溯他們的童年,從他們的童年及生命史下手工作。

 “我不是一個魔術師,我與個案之間需要很多溝通。從某個角度來說,我更像是一位科學家,迫著個案去做研究,研究他們個人的生命,若是他們生病,他們會知道什么原因導致。”她說。 

 例如,一個人無法有安全感,經常莫名感覺很傷心,追溯其童年,發現他曾面對父母死亡,而感覺到自己的生命不完整,失去某部分。這個人可能一直停留在2歲時面對死亡的悲傷中走不出來。 

 在治療時,她會建議這個人在生命中學習“建構”自己的皮膚(牆壁),來保護自己。

畫圓圈因為生命不完整

 當一個人生命中曾失去一些重要東西、經常覺得生命不完整,不能感覺自己是“合一”(完整)的,他們會把這種感覺表現在藝術作品中,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經常都在畫圓圈。

 “當試圖逼他們做其他東西,他們卻會畫出更多圓圈來。”這是西爾登教授的經驗談。她說,這些人是因為那個失去或是基于“我是一個人”的感覺,而尋找圓滿與完整,圓圈正代表圓滿。 

 若是一個人長時間都在畫圓圈,追求圓滿,那治療師要如何“糾正”他呢? 

 “我們感激那些圓圈,也慶祝那些圓圈,它們是一種力量,是一個合一的治療。但是如果這種現象維持太久,它就屬于卡住了,因此需要通過圓圈的變化與發展,讓生命得以前進。”她說。她會關注案主的幼年時期,帶他們通過想像力回到童年進行治療。     

 通常,治療,再配合一些功課,案主的情況將會改善。無論如何,這類治療勉強不來,案主本身要自愿去做那些功課,當然,治療師本身也需要很有創意,好讓案主愿意去到下一步。 

懂得互動加強治療效果

 “藝術治療的治療工具本身是藝術。治療過程是屬于治療師與案主兩個人的互動,如果兩人是很好的治療搭檔,那他們能一起上路,一起打造治療過程。” 

 “我們不是師生的關係,我們一起走,只是我走快幾步罷了,我們其實在同個層次。”她謙虛地說。 

 藝術治療療程的長短,因人而異,胥視個人情況而定。有些案主只需一次治療,有者則需要帶功課回家做。 

 藝術治療看似柔柔和和的,卻可以有很大的威力。她與心理學家一起合作時,他們覺得不可思議,對她說:“你只需花10分鐘便直中核心,而我們卻需要一年來達到同樣的效果。”

 對此,西爾登教授解說:“這是藝術的能力與品質,因為在藝術活動中,你就像個小孩般,某方面來說是無知的。如果你不是藝術家,你會像個孩子般表達,整個生命都呈現出來。”

 當一個人面對心理醫生,他可以決定他要揭露什么,但是,當藝術成為治療工具,他沒有機會決定何者要揭露,他的作品將揭露他的底蘊。 

 “藝術也是一面鏡子,能反映個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,舉例,你如何做家務,你也會如何繪畫。因此,反過來,你也可以通過改變繪畫方式,來改變生活方式。”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