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特約:歐芙伶
圖:吉隆坡金剛禪寺/本報資料中心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市面上的動漫情節各有各精彩,但寓家庭教育、道德倫理于影像科技的佛教3D動漫,則從另一角度教育人心,一樣有其吸引人的一面!
佛教動漫故事片《屍迦羅越》以佛教經典《大品善生經》為藍本,去年12月開始攝制,預計于今年10月推出。
在這之前,讓我們先從最近發生在台灣捷運的砍人事件,用宗教經典探討,那麼,現在開始倫理道德教育是否來得及?
不久前,筆者訪問宗宏法師關于佛教倫理道德經典──《善生經》時,適逢發生台灣捷運鄭捷砍人事件,導致4人慘死,二十多人受傷,引起前所未有的震撼。
事件發生后,砍人者鄭捷說他不后悔,不久有人還建立鄭捷粉絲專頁,在很短的時間裡,有兩千人次按讚。
這是非常震撼的事情,我們看到鄭捷的冷血,但是同時也看到按讚者的冷漠,這一大群人才是讓我們擔憂的對象。
鄭捷的父母向死者、死者父母下跪,作為父母,他們有忽略的地方,然而作為兒子,卻說即使父母在也照砍,這是情何以堪的事情!
我們的社會生病了,我們的道德倫理失常了。
在鄭捷事件中,我們的省思是:社會進步太快,很多從小要灌輸的道德基礎教育,在快速社會結構裡被忽略了,甚至在學校的課業裡,道德教育可有可無,因為不算在常規的分數內。
所以,道德教育是排在可有可無的位置裡,是時候重視道德教育,以德為本,以德行為重,在以成績為大方向的教育制度下,鄭捷是一面鏡子,給予我們很多的提醒和反省。
父母忙碌忽略孩子
金剛禪寺住持宗宏法師認為“善法不夠,才會走向惡道”;現代的社會節奏──忙與盲,父母忙碌,很容易就忽略很多孩子在成長中需要的倫理灌輸。
年輕人沉迷于電玩、封閉自己、內心空虛,宗宏法師說:“現在的社會更需要提倡善生經,它是一本居士寶典,符合現代人的需要。”
風雨中的道德,需要不斷的加強,他說:“善生經裡也提到什么朋友可以交,什么朋友不可以交。”
此外,如何維繫一個家庭的和諧,父母孩子、夫妻關係、師長,甚至微細到童樸關係,用現在的語言,就是你要如何對待家裡傭人。
如何當父母、如何做兒子、如何對待夫妻關係,乃至對待夫妻的親戚等,宗宏法師說:“它(善生經)是一本現代的生活的幸福寶典。”
佛教倫理道德隨時適用
早在2010年,宗宏法師就提倡讀《善生經》,也是前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青年組全國主任的法師,因為有感于佛教有這么好的倫理道德的經典,所以義不容辭帶動佛教青年讀這部經典。
“佛教比較為人所知的是,金剛經、中觀、唯識,其實佛教本身就有這樣一本倫理道德的經典。這也是倫理道德的基礎教育。”他表示。
2010年,該團體在吉隆坡辦了一場“從善生經出發,建立時代倫理”活動;2012年,在馬六甲也舉辦一場“研討善生經與時空接軌”。
“儒家有弟子規,佛教其實也有這樣的倫理道德教育,兩千多年前,佛陀已經制定一些倫理道德,在現今社會非常通用的教法。”這也是宗宏法師一直想要去進行的區塊。
他看到倫理道德在目前忙碌快速的社會結構裡,《善生經》確實是通向幸福法門的方法和途徑,就像他說的“家庭要互動,心法才能打開。”
何謂禮敬六方?
善生經說什么,什么是善生經?
“善生是古代時候的長者兒子的名字,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富二代。在他父親往生前交代善生,每天要禮拜六方,就可以得到神明的庇佑。”宗宏法師指出。
他說:“有一天,善生在禮敬六方的時候,和佛陀相遇,佛陀就告訴善生,禮敬六方的含義,拜六方的正確觀點。什么是六方?東方代表父母、西方代表夫妻、南方代表師長、北方代表親朋親友、下方代表童僕、上方代表沙門。”
每方都有它們的倫理關係,每一方都有倫理道德。
“父母與孩子的倫理放在第一位,孩子以五事供養父母。包括子女要光大家業、門庭和財富。”
其中,包括不讓父母蒙羞,奉養父母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,還包括快樂。
引孩子入善道不作惡
在鄭捷于捷運砍人事件裡,可以看到父母孩子的倫理道德需要加強。孩子做錯了,父母在社會眼光裡抬不起頭來,鄭父知道事情經過時,痛心地說:“我們一家都被他毀了。”
孩子未能盡孝固然是遺憾,比較不孝的是讓父母蒙羞;在善生經裡,提到要供給父母快樂,但現在忙碌的社會,常常沒有時間和父母說說話,或關懷他們。
在照顧父母溫飽以外,還要注意父母的喜樂。宗宏法師說:“父母對孩子,除了提供成長所需,還包括引入善道,不讓兒女作惡,這是做父母的倫理道德。”
孩子從小要有因緣接觸善法,選擇善友,法師認為,增加善法,和善的思考邏輯是很重要的。
父母要瞭解孩子的內心部分,他說就像有些孩子,他在人前特別頑皮,目的是想引起大人注意,當你看到他,他就安靜了,這是他的“心事”,需要特別留意。
因材施教隨順督導
宗宏法師指出,佛陀兩千多年前寫《善生經》,用在現在的說法,即仿彿是為現代人“度身定造”。
怎樣當老師?如何做學生?在善生經裡,也都寫得非常清楚,在目前社會,很多老師不敢教學生,學生不尊敬老師,這都是因為大家都失去倫理本份。
經典裡提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師長責任,是隨順學生的根基而教導;然而因為各方因素,往往在追求成績的當兒,學生追不上學習進度,變成是不正常的現象。
有些孩子你越逼他,他越笨,然而考試壓力下需要鞭策,而父母師長也有這方面的壓力。
如果能夠因材施教,以孩子的根基來引導,這是師長和父母需要配合的倫理道德。
仿如一些教育文章提及,孩子的根基就像種籽,有些比較快發芽,有些比較慢,不同土地適合生長不同的農作物。
即便是都長不出東西,但是灑遍總有一些土壤,是適合你那顆種籽,而開得特別好。
倫理道德須從小學習
鄭捷事件提醒社會必須深思,倫理道德需要納入家庭、學校、公司,也需要從小薰習。
而倫理就像因果鏈,需要很多的學習,才會變成本能,這也是宗宏法師積極在做的方向;未來的倫理,或許風雨,但是因慈悲而懂得。
至于夫妻的倫理,法師指上述經典中提及,丈夫應敬愛妻子、憐愛妻子,供養妻子所需、不輕慢妻子(即尊重妻子)、體恤妻子親友等。
同時,妻子應敬愛和讚歎丈夫,為丈夫持家、修功德、種福田。
法師也提到童僕關係,在古代,種姓階級分明的印度,主僕地位懸殊,所以佛陀對在家人制定主僕的倫理。
現代企業中,需要很多外勞,依照善生經的說法,就是主僕感性合作,相依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