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中國報 - 十分專題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多花時間陪伴指導 孩子成長在身旁(上篇)

$
0
0

報導:潘有文 
圖:受訪者提供
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
青少年時光,像是美好的詩篇,但在各種外在因赤和自我壓力下,許多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,籠罩憂鬱和不滿。

 孩子的成長過程,有父母陪伴和適當的自由,不只身體健康,精神也一樣健康!

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消極面對人生,讓他們的人生迎接陽光?父母花多些時間陪伴孩子成長至關重要。

 社會上不時傳來青少年輕生個案,讓人無限噓唏,難道青少年都不重視自己的生命嗎?

 “放棄自己生命的青少年,都是父母有問題,沒和他們一起走這條路。”49歲的陳彼恩認為,青少年消極或輕生原因,與為人父母者有著一定的關係。

 一般人認為,養育孩子就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,給他們所謂最好的,這些都和金錢有關。

 但是,家長可問過自己,瞭解孩子喜歡什么?有著怎樣的朋友?甚至花時間瞭解孩子的喜好嗎?

 也許,陳彼恩和蔡美齡夫婦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,可作為現代父母的參考。

 陳氏夫婦今年15歲的兒子陳信捷,小學時期已開始學習游泳,近年更是加入腳車隊的訓練,隨著車隊四處走動,開拓自己的視野,以及培養信心。

信心不斷增強

 起初,陳彼恩建議兒子參與騎車訓練,后者雖然有些不以為然,但是不忍拂逆父母,參與腳車隊練習。

 現在,陳信捷不只愛上騎腳車,甚至參加腳車場地比賽,希望先從大馬開始,然后放眼亞洲,最終參加世界錦標賽。

 在成長過程中,陳信捷信心不斷增強,除了來自腳車訓練,父親陳彼恩的支持和瞭解非常關鍵。

 讓孩子騎腳車后,陳彼恩試著瞭解如何更換腳車輪子,學習清洗腳車鏈,這些都可成為陪伴孩子時的共同話題。

 “父母應該陪孩子,他們喜歡什么就要去瞭解,一定要放棄自己一些東西陪孩子。”陳彼恩擁有自己的生意,但在中午12時之前,就只是他與孩子相處的時間。

 每當陳信捷參與早上5時至中午12時的腳車訓練,陳彼恩都會陪著孩子,成為腳車隊中唯一現身陪伴孩子的家長。

 即使有一次的兒子的腳車訓練,需從吉隆坡騎至240公里外的紅土坎,陳彼恩也跟隨半程。

 現代社會陪伴孩子似乎已是奢侈的事,一般父母以沒有時間為理由,即使只是站在遠處默默陪伴孩子,也抽不出一點時間。

 “沒有時間是‘拿來講’的,賺很多錢又怎樣?孩子不開心,自己也會不開心。”對陳彼恩來說,錯過陪伴孩子的過程,當孩子長大結婚后,也不會想要陪伴父母了。

溝通教育有成效

 陳信捷培養起踏腳車的興趣后,開始對于一些腳車器材有所要求,希望父母能購買更新穎的器材。

 但是,陳彼恩和蔡美齡皆認為,未完全物盡其用的東西,丟掉了太可惜,因此與孩子溝通后,拒絕這方面的要求。

 陳信捷內心有些不悅,但也沒有抗拒父母的安排,久而久之,反而認同了父母的觀念,等待物品不能使用后,才購買新的東西。

 陳氏夫婦並不是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,而是說之以理,無形中教育孩子珍惜物品,也得到孩子的認同。

獨自旅行開拓視野…

 適當的自由將能使青少年開拓視野,更加積極面對未來的路。

 陳彼恩與蔡美齡對于孩子的課業,只要求成績及格即可,多少個A並不重要,反而懂得體驗生活才是重點。

 去年年終,女兒陳欣妤和兒子陳信捷考完試后,計劃一次旅行,陳彼恩認為與其讓孩子玩個兩三天,不如就以旅行去深度體驗人生。

 于是,陳氏夫婦腦海浮現了一個特別計劃,就是讓孩子在沒有父母陪同下,到靠近非洲的印度洋島嶼──毛里裘斯旅行,而且,不是去個五天四夜或八天七夜,而是一整個月!

 這可樂壞了陳欣妤和陳信捷,兩人二話不說,辦了飛機票后,去年十二月初就搭著七個小時的飛機,在毛里裘斯生活近月,今年一月一日才回來大馬。

 陳彼恩夫婦在當地認識一個朋友,因此想讓兩個十五六歲的兒女,去那裡見見世面,陳欣妤開玩笑地說:“可以藉此脫離母親的手掌。”

 其實,她和母親的關係不俗,到毛裡裘斯旅行的想法,也是母親先提出來,因此她的內心可是高興得很,對父母滿是感謝。

 對于這樣的安排,蔡美齡並不擔心孩子無法照顧自己,反而認為:“孩子就是要讓他體驗生活,不是去旅游吃喝玩樂,沒有意思。”

經歷過才會了解

 感性的陳欣妤,在記者采訪他們過后,寫下在非洲島嶼生活近一個月后的感想。

 從她的文字中,或可發現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的重要,這也是一種另類“陪伴”孩子的方式。

 文字摘錄如下:

 “25天,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,兩個未成年(的人),獨自離鄉7個小時到印度洋陌生小島──毛里裘斯。這個旅程讓姐弟倆都成長了許多,讓路癡姐姐學會了看地圖,讓內向弟弟認識很多好朋友,還讓姐弟倆都學會更獨立。” 

 “回國后,當我們同友人說起這趟旅程時,沒有一個人是不帶著不可思議的眼神,還認為我們的父母怎么這么大膽‘丟’孩子獨自旅行?” 

 “其實嘛,獨自旅行我們長大后都會經歷的,何不趁現在去學習呢?還有人問我說,如果我們要去學習旅行,何不選一個較靠近的地方?為何要去到毛里裘斯那么遠?”

 “呵呵,因為我們比較奇怪,我們要到一個朋友圈裡還沒有人去過的地方去旅行,為了證明我們很行咯!哈哈!” 有人問陳欣妤不害怕嗎?對她來說,這只是一場旅行,如同生命需要經歷才會瞭解。

逗樂孩子解除危機

 父母和孩子之間,難免會因為意見不同,產生一些隔閡,但陳彼恩可是解除親子危機的高手。

 這是蔡美齡給予丈夫的至高評價,因為換成是她與孩子發生齟齬,她可沒法立時放下母親的身分,還會板起臉孔。

 “他們的父親可以做得很好,化解這種危機,但會在不超越底線下,滿足孩子的要求。”在這方面,她笑言甘拜下風。

 大女兒陳欣妤笑指平時父親不愛講話,但當孩子不開心時,就變得不一樣,一直愛和孩子說許多話,而且還把母親做過“丑事”抖出來,為求逗孩子一笑。

 陳彼恩表示,父母需要對孩子付出,投入許多心機,只要不觸及底線,任何事都可以滿足孩子。

 他會陪著心情不佳的女兒,一天三餐都吃各種蘇東(Sotong)小食,讓愛吃蘇東的女兒吃個過癮;兒子憂鬱時,就會在旁陪著他玩Gameboy(一種電子游戲)。

 在孩子失意或情緒不佳時,陪伴孩仔有助理解孩子的想法,甚至提升親子關係,讓他們知道還有父母可以幫助他們。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