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中國報 - 十分專題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孩子精神壓力警號 父母聆聽引導舒緩(下篇)

$
0
0

報導:潘有文 
圖:攝影組、互聯網
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
 “你們大人都是這樣的啦!”青少年向父母發出這樣的怨言,大人可發現問題所在?

 如果,為人父母者有所警覺,從另一個角度去檢視孩子:“孩子原來是這樣想的”,也許就會更容易聽見孩子的心聲。

 青少年面對現實與理想的差距,無法完成想要做的事,內心難免會有消極想法,父母懂得聆聽與陪伴,將能減少孩子的精神壓力。

“有時孩子的一兩句話,會讓我警醒:為什么他們會這樣想?因此,就會向孩子解釋,我並沒有他們認為的那種想法。”蔡美金是一位中學輔導老師,育有三名孩子,兩人在大專唸書,另一名孩子在中學。

 她對于孩子的埋怨,只要發現不對勁,就會調整自己的心態,父母也要習如何瞭解孩子,她並不認為身為一位輔導老師,就會百分百瞭解孩子。

 每個人的生活中,不管是大人或青少年,都會面對一些問題,蔡美金並不認為孩子的母親是輔導人員,就會容易解決青少年各種問題。

 因此,她時常告訴孩子:“不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,就一定要如何,而是以你們自己的身分生活,因為你們有自己的成長需要。”

 青少年的成長之路,總有許多美好憧憬,但當遇上挫敗,就會出現消極想法,父母此時需要與孩子攀談,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況。

 “孩子突然發脾氣,可能是由于他們當下正面對一些情況,但父母又不知孩子在想什么。”她表示,當親子間的頻道不對,孩子就會認為大人根本無法理解他們的想法。 

聆聽孩子的心聲

 偶爾,她的孩子在人際關係或學業方面遇上挫折,顯得有些沮喪時,她就陪伴在側,靜靜地聆聽他們的心聲。

 在她看來,孩子需求各有不同,父母需要聆聽他們說出失意或沮喪,在孩子發泄了自己的情緒后,就會讓他們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。

 “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,只要在孩子訴說過程中靜靜地聽,偶爾鼓勵一下,不需講太多。”如果孩子要求母親替他找尋答案,蔡美金就會分享自己的想法,分析事情的原因和結果,然后再由孩子自行決定。

 即是說,她讓孩子獨立思考,自行判斷哪一個方法才能解決問題;除非孩子抱怨:“就是要你給意見,你又把球丟回給我”,蔡美金才會提供解決方案。

 然而,孩子一些事情的做法,與她的原則或理念有衝突,她需要堅持己見時,就不會放棄自己的立場。

 “孩子可有自己的想法,但若是對于一些事情看法有盲點時,父母就要有適當的堅持。”她指出,孩子知道母親不會退讓,雖然不一定認同,但還是會聽取她的意見。

 在孩子情緒低落時,蔡美金是聆聽者,協助孩子舒緩精神壓力;但是,當遇上需要她以母親身分引導孩子時,她就會堅持該有的立場!

非大問題盡量不衝突

 親子言談間,對一些事情看法出現分歧或爭議,雙方分辯兩句,並不算是衝突。

 蔡美金指出,他的孩子也有一般青少年需要面對的問題,但她並不把這些問題當成問題,“他們需要什么,面對什么,說出來,可以吵一下,但盡量不衝突。”

 既然看到孩子的成長過程,難免面對各種問題和狀況,就沒有必要發生衝突;身為母親的她,因為孩子做的一些事情而生氣,但並不強硬要求孩子認同自己的想法,因此沒有發生重大衝突。

 “這些都不是什么大問題,我也沒有真正去處理,說幾句就算了,需要時就引導他們,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因緣,如果太過于專注這些問題,未必是好事。”蔡美金表示,青少年犯的是可以原諒的過錯,因此沒有計較太多。

從孩子身上學習…

 一晃眼間,蔡美金才發現孩子已經長大,但讓她回首孩子成長期間,面對的一些成長問題,她突然發現沒有記得太多記憶。

 她笑說:“他們就是這樣成長,也不知是怎樣長大?也許,我不把問題看得太嚴重吧!” 

 對于孩子做過的一些“大件事”,發生的一剎那之間,她會覺得緊張或生氣,但過后卻又覺得這些所謂的“大件事”只屬小事一樁,難怪她記不住這些事。

 “我相信每個人都離不了問題,人不是萬能,但我從孩子身上也看到很多東西,可以向孩子學習。”對于孩子制造出來的問題,她反而認為是學習的機會,因此問題就不是問題了。

接受孩子不完美特質

 青少年成長期,除了對各種事物躍躍一試,一些青少年好勝心理作祟,不喜歡讓人看扁,因此不要別人視他們為弱者。

 “孩子需求各有不同,有些孩子不想要大人同情他,所以我們就要去瞭解他們;如果他們要威風,就給他們威風一下。”蔡美金表示,讓我們完成自己想要的事,再來向他們說說道理。

 當青少年遭遇挫敗,或者遇到不如意的事,也無需求他們壓抑情緒,在蔡美金看來,想要哭的就讓他們哭一下,至少能緩解內心的鬱悶。

 孩子擁有各自的特質,父母需要接受他們的不完美,給予適當的需求,然后再陪伴和扶持他們。

 對蔡美金來說,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放棄孩子,孩子也不要放棄父母,這樣才不會讓雙方留下遺憾。

適度自由中找信心

 不管是小孩或青少年,都渴望得到他人接納、瞭解、認同和尊重,當缺乏這些內在需要,或者渴望長期落空,心靈就會受傷,甚至出現精神層面的問題。

 博愛輔導中心輔導部主任翁月燕指出,父母需要聆聽和尊重孩子的需要,讓孩子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。

 “因此,需給予他們適當的自由,不然,他們被框住受不了,或會出現精神狀況。”因此,她建議父母應為孩子設立框架內的自由,讓他們在其中自由發揮。

 換句話,即是給孩子設立一個底線,只要他們不逾越這個最低標準,就任他們去做他們想做的事,當他們越過這個底線,才給予指導和建議。

 但是,她坦言有些父母設定自由的範圍后,卻又干預或插手孩子的決定,讓后者受到極大壓力和有挫折感。

 “青少年因為總達不到預想中的期待,就會有落空和挫敗感,總覺得自己很失敗和沒有用,就會悲觀和消極。” 

 父母親應給孩子空間,有一個自由對話的平台,孩子能夠發揮自己,精神比較健康,才更有勇氣面對未來挑戰。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