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報導:涂素燕
圖:互聯網、受訪者提供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中國劇?台劇?還是韓劇?
韓流不只改變許多人看電視的口味,衝擊週邊國家演藝產業,也改變這些國家的潮流趨勢、改變年輕人的衣食住行模式。
韓流到底影響我們多大?
這股勢會持續多久?
這30年來,亞洲人看電視的口味轉了又轉。
1980年代,或更早之前,本地人幾乎都是港劇撈飯。
每天傍晚,一家人不是圍坐在餐桌前吃晚餐,而是每人捧著一碗飯,坐在電視機前一邊吃飯一邊看港劇。
那時候,我們心目中的明星:謝賢、汪明荃、鄭少秋、周潤發、鄭裕玲、梁朝偉、劉德華。
1990年代刮起哈日風,日劇迎來將近10年的黃金時光。
有點年紀的哈日族,一定不會忘記《東京愛情故事》,都市女性不完美卻深刻的戀愛,還有演唱主題曲的小田和正,難以忘懷的歌聲。
1990年代中期到末期,香港人更是把港劇放到一旁,煲起日劇VCD,香港兩家電視台不拍多點港劇“抗日”,反而競相播日劇搶收視。
現在因為《來自星星的你》流行吃炸雞和喝啤酒,但當年女性都渴望有一顆《戀愛世紀》的水晶蘋果。
港台劇變成小眾電視劇
步入21世紀,韓流席捲,香港、台灣、日本、中國、馬來西亞全都淪陷。
本來最哈日的台灣,街頭開始吹起“韓風”。
台灣女孩都開始用BB霜、網絡商店改賣韓流服飾、理髮師拿著韓國雜誌,告訴顧客現在流行這種髮型。
台灣主流電視台一度把黃金檔的台灣電視劇抽起,改播韓劇,曾經制作《康熙來了》、《星光大道》的著名制作人王偉忠,氣得叫台灣電視人抵制韓劇。
台灣人以前跟我們一樣看港劇,港劇在台灣也有過輝煌時期,現在卻變成小眾電視劇。
在中國、香港,不只許多觀眾追看韓劇,中國偶像劇開始有韓劇的影子,而香港男星最近開始燙頭髮、畫起眼線來。
本地擁躉年輕居多
韓流在中國、台灣、香港刮起九號風球,八度空間品牌部總經理吳玲玲認為,跟這些地區相比之下,韓流在大馬的風力並沒有這么強勁,但肯定有一定的影響力。
第一波韓流刮到時,本地第三電視(TV3)開始播放《冬季戀歌》、《藍色生死戀》,“當時雖是華語配音,但是吸引很多友族同觀賞。”
過后,我國電視台一直都有播放韓劇,古裝劇《大長今》紅遍全球,在我國播出時,也引起巨大迴響,很多本地觀眾都追看。
儘管如此,我國的華裔觀眾,當中許多還是港劇的鐵桿觀眾。
近年,港劇在中國電視劇、韓劇衝擊之下黯然失色,連許多香港人,尤其是年輕一代,都開始放棄港劇。
不過,大馬許多港劇支持者始終喜愛港劇,對港劇不離不棄。
她表示,偏向港劇的人,尤其是從小聽廣東話長大的港劇觀眾,因為語言關系,一般較難接受韓劇,或台灣偶像劇。
港劇一般節奏明快,劇情寫實,比較貼近我們的生活形態,韓劇對他們來說,節奏可能就顯得拖泥帶水。
倒是喜歡台灣偶像劇的觀眾,一般就能夠接受韓劇這類唯美風格的電視劇。
現代的年輕人、學生,可能從小就看韓劇,加上韓國偶像團體效應,自然而然也會成為韓流追隨者。
另外,韓流在我國馬來族群中,也有一票忠實支持者。
港劇不再是唯一
雖然韓流入侵,未必完全改變我國華裔觀眾看電視的口味,但吳玲玲表示,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,港劇不再是觀眾唯一的選擇。
“除了韓劇,中國電視劇的實力也不容小覷。”
她表示,八度空間播過的幾部中國古裝劇像《西游記》、《水滸傳》,收視都很好,許多喜歡中國文化、中國歷史的人,都會支持中國古裝劇。
倒是早年在我國也曾受到追捧的日劇,近年在我國越來越冷門。
她認為,近年日劇轉型,面向的是較成熟的觀眾群,對本地觀眾來說,少了感動和共鳴。
她舉例,好像《家政婦三田》,可能就無法通過我國電檢局。
這部電視劇在日本叫好叫座,但題材和劇情相當爭議。
日劇目前在海外不如韓劇流行,另一個原因是日劇依然鎖定該國本土市場,不像韓劇那么主動把手伸向世界。
“日劇不廣泛對外宣傳,早年我們曾經嘗試邀請演員配合電視劇來宣傳,可是他們都拒絕了。”
她說,韓劇為了提高知名度,都願意配合宣傳,宣傳手法更是推陳出新。
五花八門多了選擇
韓劇的劇種其實很多,並不只是我們印象中的“高富帥”、“窮家女”,韓劇其實跟日劇一樣,也分歷史古裝劇、家庭劇、偶像劇等。
吳玲玲表示,韓劇有十到二十多集的短劇,也有古裝長劇。
一般上,本地引入的韓劇多數是一些廣大觀眾群能夠接受的劇種,比如以偶像掛帥的愛情劇,或一些以劇情取勝的賣座古裝劇好像《同伊》、《奇皇后》。
“韓國有一些諜匪片、或古代歷史的電視劇,但對本地觀眾來說,不容易融入劇情,偶像劇、一些好看的古裝劇,比較容易打動本地觀眾。”
除了電視劇,近年韓國的綜藝節目在海外也非常火,近年在中國人氣很高的真人秀節目《我是歌手》,本來是韓國的一檔周末大型綜藝節目。
還有明星親子生活體驗的真人秀《爸爸去哪兒》,也是韓國出口的節目。
她說,《Running Man》、《我是歌手》、《爸爸去哪兒》,這些節目都是外銷后,反而比原來在國內播出名氣還大。
“這些節目的內容本來就很好,可能因為語言障礙,國外觀眾比較難投入。”
中國引入再制作這些節目,沒有語言隔閡,可以輕易吸引觀眾。
她相信韓流還會持續下去,“當然,就像港劇或其它電視節目,韓流可能會面對瓶頸,就看他們如何突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