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報導:潘有文
攝影:練國偉、依哲
許多商家重視產品包裝,卻未把產品回收視為企業責任,也讓原本再循環的產品,失去“重生”的機會。
飲料盒的低回收率,即是各種可回收物品的縮影!
“這個包裝很美,買這個比較值得。”消費人購買物品時,包裝好看與否,往往是重要原因。
事實上,物品的內容才是消費人所要的,拆開外部包裝后,這些包裝不是丟進垃圾桶,就是收在家中某處積塵。
“能夠百分百回收?關我什么事?”也許,這是許多消費者的“共識”。
國人環保意識不高是不爭的事實,以購買飲料為例,消費人不會因為它是可百分百回收的包裝,例如飲料盒裝水而買下它。
“在購買選擇上,一般人還是以價錢為先吧!哪會想到使用后盒子的再循環問題啊?”環保及廢棄物管理專家湯禮聰指出,我國無產品包裝法令的管制,商家不斷推出種種包裝吸引消費人購買產品。
他表示,由于消費者不具包裝方面的環保意識,產品包裝環保與否,不會在產品銷市場上,起著顯著的效果。
即然消費人缺乏這方面的意識,如果立法規定生產商,包括飲料盒商家,在固定銷售點設立回收站是否可行?
置回收桶提高公眾認知
“立法規定生產商回收自己的產品,已在很多國家實行;不只是包裝水,甚至回收自家品牌的家電。”湯禮聰說。
但是,大馬未有這類法令,產品的製造和包裝不受管制,讓商家隨意過度包裝產品。
他表示,目前大馬不至于需要立法要求飲料盒商家,在特定地點置放回收桶,應該是商家要有企業社會責任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),主動在全馬各地設立回收站。
但是,據他觀察,目前已有某些飲料盒商家,在購物廣場已擁有飲料盒回收桶。
在他看來,若要有效回收飲料盒,除了提高公眾的認知,或可從紙張再循環行業著手。
“因為不少人會將舊報紙分類出來,只要飲料盒可隨紙張回收,紙張回收業者可進行另一個階段分類。”他相信此舉或可協助提升飲料盒的回收情況。
沒有賺頭缺回收興趣
一般資源回收商對飲料盒不感興趣,這是由于沒有賺頭,而且其回收數量不比鋁罐和瓶裝水多。
“如果說這是飲料盒回收最大的困難,應該是借口而已;只要消費人把飲料盒分類收集,也一樣可以像其他再循環品找到回收商。”湯博士指出,消費人也可以飲料盒送去商場或學校,應該可找到適合的回收商或站點。
他認為,人們沒有為飲料盒分類的原因有兩個,一是因為飲料盒使用量不高,另一個原因是:一般家庭每個月可能無法消費20包飲料。
而且,80多個飲料盒才有一公斤的重量,價錢可能只是50仙至80仙之間,相較鋁罐飲料每公斤約60多個罐子,價錢可達每公斤4令吉左右(依地區而定),相較之下,飲料盒就缺少了價格優勢。
“其次,飲料盒也許會有飲料殘餘物,惹來螞蟻等虫子,或者發出臭味,所以人們都不喜歡為飲料盒分類。”他說。
然而,為飲料盒分類並非能不能的問題,關鍵在于願不願主動分類,就如湯博士,他會把飲料盒切開清洗干淨,然后壓扁收集,所以不會發臭和惹螞蟻。
他說:“數量多了,才送去回收商,得到的也許只是每公斤50仙;重點是,做環保有心就會做到,不可能是因為價錢而進行再循環。”
投入研發技術值得讚揚
某產品從無法再循環,經過生產商研究和開發技術后,變成可再循環物品,有關企業值得讚揚和鼓勵。
但是,湯博士指出,上述這種情況或只發生在國際品牌產品,本地產品大多數是以銷量和利益為前提。
“飲料盒100%可再循環並不是特別的事,因為其他如礦泉水瓶、塑料瓶、鋁罐等,都是100%可再循環。”然而,他表示,一些企業如著名飲料產品包裝提供商公司Tetra Pak的努力,依然值得鼓勵。
飲料盒制再生紙市場不大
飲料盒中,紙料再生后功能之一是制成瓦楞紙;但在再循環紙(Recycle Paper)市場中,它還不足以佔有較大席位!
再循環紙已有一段歷史,它並不只是來自包裝水盒,主要以再循環紙張為主。
湯禮聰博士指出,飲料盒再循環的紙,不會對再生紙市場帶來太大影響,因為其再循環率並不高。
飲料盒的紙質纖維只佔了飲料盒75%,相較使用后的紙張,以及后者回收率,即顯得小巫見大巫。
他表示,去年數據顯示全國飲料盒垃圾約有2萬公噸,再循環率大概只是15%,因此飲料盒在再生紙的市場影響力有限。
綠色生活協會任重道遠
在飲料盒再循環方面,湯禮聰博士向相關商家提供自己的專業意見。
他曾在日本福崗大學修讀廢棄物管理學,以固體廢料為主,提倡垃圾分類和處理,也是大馬政府與日本環境部合作展開的食物大藍圖計劃負責人之一。
這位環保達人不只把環保當成工作,也創辦綠色生活協會(Green Living Society),積極宣導各種環保觀念。
他說:“綠色生活協會不斷的宣導環保意識,不但是針對飲料盒循環,也有其他環保知識。”
由于他的專業和工作接觸各種環保知識和訊息,讓他覺得有必要讓更多人理解這方面的資訊,因此才成立這個協會,透過活動和網上影片,達到教育群眾的目的。
●延伸閱讀:綠色生活協會面子書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een.Living.Socie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