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報導:潘有文
圖:盧淑敏/受訪者提供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近十年來,生物質能應用呼聲四起,只是雷聲大雨點小,一直未有太大進展。
然而,隨著國內一些企業的生物質能研發技術漸入佳境,以及全球生物燃料發電需求日增,亞洲國家中,特別是日本和韓國,向我國發展生物燃料的企業招手,掀起一波生物質能新契機!
透過成功輸出生物燃料的企業個案,看看我國農作物廢料如何“發光發熱”。
已有日本企業不把大馬列為投資首選,紛紛外移他國。但,環綠綜合有限公司創辦人拿督林恆毅,以生物燃料技術,吸引日本企業投資大馬。
在與日本企業簽約時,首相成了見證人;林恆毅表示,首相還公開問他:“你如何把日本(企業)帶進來,因為他們正在離開。”
他的答案簡單有力,因為原材料在大馬,只要真正發揮其價值,我國企業就可利用這個競爭優勢,吸引投資者!
該企業利用棕櫚成熟后,果實從莖上分離,留下的空果串,(簡稱EFB, Empty Fruit Bunch),制成可發出熱值(Calorific Value)介于6500至7200大卡(也稱千卡,kcal)的生物碳(Biocoke)。
日本的城市垃圾處理,不少是使用垃圾焚化爐,需要使用大量燃料當成發電能源,生物碳這類較高級的生物燃料,正是日本極力尋找的目標之一。
林恆毅自豪的說:以油棕廢料研發的生物碳,這是全球首例!
生物碳能使垃圾完全消失,因為它可以熔化(Melting),而非把垃圾燃燒成灰燼;因為,灰燼還是存有污染情況,熔化則是加熱液化技術,不留一絲灰燼。
“它是零污染技術,如果不用生物碳燃燒垃圾,就要用傳統的煤碳,后者有高二氧化碳,前者經熔解后是廢氣零排放。”他比較兩種燃料的分別。
把原料留在大馬
該企業經過兩年的建廠后,生物碳已投入生產,今年七月初正式把生產的生物碳運往日本,作為日本處理城市垃圾的其中一種燃料。
日本選擇我國的油棕生物碳,因為其六七千大卡的燃燒值,將能更有效的發揮燃燒效能,生物碳相等于一般高于6500大卡的高級煤碳,但它沒有灰燼,不會傷害環境。
“這是馬日技術合作,在大馬生產生物碳。”林恆毅表示,這項合作和發展,或能提高我國生物質能價值鏈三倍。
而且,由于不需把原料輸出國外,賺取的盈利將能提高大馬的國內生總值(GDP,Gross Domestic Product),一舉兩得。
“如果把原材料運出大馬讓人加工,我們賣出一令吉,別人加工后賣10令吉,淨賺9令吉,我們可能只能賺90仙。”他指出,在馬進行生物燃料加工,等同把上述10令吉留在大馬,才不會造成國家經濟上的損失。
大馬技術表現不俗
我國的油棕廢料制成的生物碳技術,能在日本城市的垃圾燃燒器中,說明大馬的生物燃料技術表現不俗。
但是,我國本土是否有機會使用這項技術的機會呢?目前,也許還不是時候。
林恆毅表示,生物碳在本地的利用價值,還需等到引進類似日本焚化爐后,或才有真正發揮的空間。
日本這種無煙無灰的焚化技術,才能有效的發揮生物碳的功能,一般焚化爐未必能夠完全發揮生物碳的優點。
至于民間方面,高附加價值的生物碳,價格也在一定的高度,一般人想要用在一些工業用途上,可能會面對高成本的問題。
生物顆料應用
除了生物碳,各種由植物或其廢料制成的生物顆料(Pellets),也是全球重點關注和使用的燃料。
“三四十年前,歐美已開始使用生物燃料,以達到減排的目的,他們利用木屑擠成顆粒。”該企業營運總監林恆諒指出,此舉除了運輸過程中較為省油,因為生物顆料密度較高,更具燃燒效能。
以油棕為例,生物顆粒可使用棕櫚的樹干、葉子、空果串,另外,木屑也可制生物燃料。
說是顆粒,也只是一種統稱,它也可擠壓成長方形或四方形,一樣可以有效燃燒。
取而代之尚言之過早
生物燃料屬于再生燃料,雖然已得到許多認同,其燃燒能力未必遜于煤碳和石油等傳統化石燃料,但想要取而代之則言之過早。
林恆諒指出,再生燃料尚不能完全替代化石燃料,但可以當成是一種輔助,以減少使用化石燃料。
“它還不是替代品,因未大量生產,但卻是未來趨勢。”他表示,化石燃料可當成能源直接使用,再生燃料經過程處理,后者的成本相對較高一些。
他希望在政府可探討混合使用傳統和再生燃料,如95%傳統燃料,5%是再生燃料,后者可能分成3%是用木質顆粒,2%使用油棕顆粒。
不管我國發電廠混合使用兩種燃料與否,最重要的是講究效能,因為發電強調平穩和持續能力,以及是否會造成清理和維修上的問題。
“目前,由于趨勢所至,發電廠也投入很多時間和金錢,去適應新的能源。現在的需求越來越高,雖然發電廠不能立刻改變,但卻已在起步迎合需求。”他說。
表現越來越佳
林恆毅指出,大馬的發電廠可分成兩類:大型發電廠和中型發電廠,前者使用傳統煤碳,后者則是使用生物燃料發電。
“中型發電廠平均以10MW發電,完全使用生物燃料,他們得到政府補貼,發出來的電力能夠得到特別優惠。”他說,目前少于10家使用生物燃料發電。
在大馬,發電廠發電后,就必須上網(On Rate),即把電源輸送到住家或工業用途,政府給予這些生物燃料發電廠,大約高于傳統發電廠20%的補助。
雖然如此,依然可以發現國內生物燃料的發展步伐有待提升,反而在輸出國外的生物燃料,表現越來越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