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中國報 - 十分專題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及早找出根源 掌握學習黃金時期(第3篇)

$
0
0

報導:潘有文
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
 不一樣的特殊兒,不一樣的學習能力,越早診斷出來,對特殊兒的教育越有利!

 找到對的醫藥人員評定特殊孩子的狀況非常重要,因為孩子不只能得到有效的醫療協助,也不會錯過學習的黃金時期。

 對于特殊兒來說,醫療和教育能互補互助,讓我們從醫療角度出發,瞭解它對特殊教育的重要。

“不用怕,有我在!”國大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治療師王以嵐10歲時,患上胃潰瘍入院,一位醫生溫柔地向她說了這句話。

 這句話給予的安慰和支持力量非常強大,在幼小的心湖中,泛起圈圈漣漪,激起她對研究小孩子心理的興趣。

 她的母親是音樂老師,在檳城開設小孩日間護理中心(Day Care Center),她因而有機會接觸不同的小孩,尤其是一些特殊兒。

 許多人都沒用對的方法教導這群弱勢孩子,王以嵐有感于這群孩子的需要,選擇走上臨床心理治療師這條路。

 “施比受更有福,人生的意義不只是在于為錢財或個人而努力,而是把愛分享出來,讓生命成為別人的祝福。”她的信仰賦予的價值觀,也讓她更堅定這個信念。

 如今,年輕的王以嵐在工作崗位上,已協助許多特殊兒。

 不論自閉症、阿斯伯格症、學習障礙、唐氏兒以至各種特殊兒,臨床心理治療師是這些求助個案的窗口,需進行評估與診斷后,將個案按程度轉介至相關的醫生。

 一些小孩上了小學,課業跟不上其他同學,可能屬于學習障礙、行為或社交問題,以及面對情緒問題等等,一些老師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求助。

引導父母觀察孩子

 “至于痙攣(腦性麻痹,Cerebral Palsy)、早產兒、體重過輕的嬰兒或唐氏兒,如果在這裡(國大醫院)出生,醫生就會一直跟進這些個案。”她表示,如果這些個案的父母不主動放棄,醫藥人員都會繼續治療。

 在特殊兒方面,許多現代父母主動認識特殊病症,一些甚至做好了研究才來見醫生,因此向國大兒童發展中心求診的特殊兒父母,大部分不會否定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兒。

 “如果遇到不願面對事實的父母,我們會花時間與他們交談,引導他們去觀察孩子,父母最終會瞭解這個孩子。”她尊重父母的看法,但也會為孩子做一些診斷,為家長分析孩子的情況。

 教育部和衛生部已針對特殊兒童做出一些協調,受過這方面訓練的老師,若發現孩子需要醫生診斷,除了勸告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檢查,老師本身還會寫出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情況和行為,供醫藥人員參考。

應先掌握語言能力

 臨床心理治療師評定孩子的問題后,也會聯絡校方或交付一份報告,碰到棘手的個案,會與醫藥社工或心理輔導師到學校瞭解該名孩子的進展。

 經過醫藥人員檢定特殊兒的學習和社交能力、行為與情緒管理等等,再決定進入普通班或特殊教育班,其實是保護孩子的做法,以免影響孩子的學習機會。

 “一些特殊兒好像很聰明,但對言語理解程度緩慢,強行進入普通班,有時對心理並不好,他不知老師在說什么,無法正常社交和承受同學的譏笑,以及有效的保護自己。”王以嵐指出這個事實。

 特殊兒並不一定需要進入特教班,臨床心理治療師會分析孩子能力,讓父母作出判斷,王以嵐說:“有看過這樣的個案,老師會再監督孩子的學習進度行為與情緒管理,甚至社交能力等等,階段性的把孩子從特教班轉入普通班,這叫Inclusive System(融合系統)”

 在她看來,與其讓語言能力只有三四歲水平的小孩,上小學二年級的課程,不如讓他在特教班內,掌握語言能力,回到普通班后才能赶上一般孩子的學習程度。

小心驗證免誤孩子

 有句俗話:“沒有三兩三,怎敢上梁山”,意思是沒有膽子,哪敢去做?但在這個時代,有膽子的人做事,也要看看是否有足夠的資格。

 隨著特殊兒個案日多,市面上出現不少自認有診療特殊兒資格的人,父母可得小心檢視,以免誤了孩子。

 “不要相信只吃維他命丸就會治好,特殊兒需要經過不同的訓練;不是看一眼就決定孩子是過動兒或自閉兒,不是會彈琴就是音樂治療師。”王以嵐希望家長不要輕信他人,而是需要了解這些人受過何種訓練。

 在這個講求功利的社會,她不排除有人藉此獲取暴利,治療需要專業背景,在政府醫療單位工作的醫藥人員,沒有利益上的衝突,或才是特殊兒家長的主要選擇。

 她指出,切忌亂投醫,不要輕易相信吃補充品(Supplement)可以治療特殊病症,需要檢查清楚這些食用產品是否有醫學證明,不要買了就給孩子食用。

求診程序

 父母發現或懷疑孩子是特殊兒、成長或學習能力遲緩,尋求國立大學兒童發展中心(Pusat Perkembangan Kanak-Kanak HUKM)診斷或評定(Assessment),可依照以下程序:

 1)到任何診所尋求醫生的轉介信(Referral Letter);

 2)到國大兒童發展中心預約時間,該中心不接受直接上門(Walk-In)看診。

 3)經兒科醫生和臨床心理治療師診斷后,將依據情況轉到不同單位進行檢查、測試或治療。

 4)費用:持OKU卡和政府學校證明書信者免費。

診斷費時需有耐心

 國大醫院屬于“半政府”(企業化)醫院,它與政府醫院的共同點就是廉宜和病人很多,特殊兒家長前去看診,一次完整的診療可能要花上數星期,甚至數個月的時間,家長怨聲連連。

 王以嵐希望父母諒解醫藥人員的工作情況,每個診斷並非一次就能完成,有些病症需時間瞭解,“例如,一個愛看電視,不喜歡與人社交的孩子,不能一來到我們這裡就說他是自閉兒,這不對。”

 她指出,對于特殊兒的診斷,需要各種治療師參與,長時間觀察和診斷,因此特殊兒需要不同的診療,以確診病情。

診治與鑑定特殊兒醫藥人員

 ★兒童發展專科醫生(Developmental Pediatrician)

 ──檢測孩童生理狀況

 ★兒科精神科醫生(Child Psychiatrist)

 ──檢測孩童精神狀況,提供藥物與否視情況而定。

 ★臨床心理治療師(Clinical Psychologist)

 ──以臨床心理學進行心理測驗,評定孩子智商及程度
 ──診斷后,建議和轉介給適合的治療師。
 ──與兒科精神科醫生與兒童發展專科醫生有密切的合作

 ★職業治療師(Occupational Therapist) 

 ──精細動作訓練(Fine Motor Training)
 ──注意力訓練(Attention Training)
 ──行為管理:協助家長指導孩子掌握每日訓練技巧

 ★語言治療師(Speech and Language Pathologist)

 ──孩子的語言訓練

 ★物理治療師(Physiotherapist)

  ──協助孩子行動更自然。

認知行為療法協助表達

 心理醫生在治療特殊孩子或有行為問題的孩子時,並非只是用言語與個案溝通,而是用各種方法,包括圖片、活動等,協助孩子表達自己。

 舉例,一些孩子屬于說話和語言遲緩(Speak and Language Delay),治療師可能就要透過圖片或遊戲,使用認知行為療法(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),讓孩童清楚自己的思想和行為,並且懂得用適當的方法表達出來。

 國大醫院的心理治療強調團隊合作,不定時成立小組,探討哪些孩童需要加入何種治療,就把有關醫療人員召入組內,一起研究治療方案。

特殊行為未必是特殊兒

 “我以前是自閉兒,現在不是了。”王以嵐並不完全相信這種說法,因為有特殊行為未必是特殊兒。

 由于至今未有數據證明自閉兒可以回復正常,因此不能否定這個可能,但她特別強調一點:內向不等于自閉!

 “內向的人因為害羞,所以不太說話,但只要找到適合的活動,就會不一樣了;自閉兒難溝通,社交困難和具有重復行為,因此兩者不能相提並論。”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