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中國報 - 十分專題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缺乏或爆滿 華小特教班需求大(第4篇)

$
0
0

報導:潘有文
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
華小缺少特殊教育班(下稱特教班),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!

哪一間華小有開特教班,人數就會迅速飆升或爆滿,反映華小在這方面的不足。

華小缺特殊教育班,聽聽教育界人士和家長怎麼說……

特殊孩子家長找不到設有特教班的華小,唯有把孩子送入國小特教班的情況,早在廿多年前,就發生在白春梅校長身上。

1999年之前,白校長是雪蘭莪州巴生中華小學下午班副校長,當醫生鑑定她的其中一個孩子患有自閉症,需要進入特教班時,她申請調職良木園國小(S.K.Taman Klang Jaya)當特教班老師。

她在良木園國小擔任特教班七年的音樂老師,一邊教導其他特殊小孩,一邊陪著自己的孩子。

國小以國語為教學語言,華裔小孩是否難以適應?這一點,白校長並不擔心。事實證明她是對的,她的孩子進入國小后,已能操得一口流利國語。

“小孩會適應不同語言環境,尤其是特殊兒,他們能在一起談天,不分種族或語言。”白校長微笑表示,小孩會用自己的方式互動。

當孩子升上中學,白校長也離開良木園國小,輾轉當了巴生中華小學一個月的副校長、巴生縣華小督學,2009年在雪州白沙羅中華小學(白沙羅華小原校)重開時,擔任校長一職,目前她是雪州雙溪威華小校長。

華小辦特教班不易

同年三月,學校開放來年新生登記活動時,有些家長向白校長反映孩子需要特殊教育,但卻找不到可入讀的華小。

白校長自己也有特殊小孩,能夠體會家長的心情,興起在白小開辦特教班的念頭。

2010年需要進入特教班的白小學生共有六人,另外白校長知悉約有十多名特殊小孩也正等待入學,于是她向教育部申辦特教班。

“在各方面的協助,包括當時的督學李侑益,以及雪州前督學劉亞倫的協調下,教育部在同年10月批準學校開辦特教班。”白校長這么表示。

華小辦特教班的問題,除了需要足夠的教室,另一個關鍵就是需要特教老師。白小當時分別有一位華裔和一位巫裔特教老師,但只有后者擁有特教班執教經驗。

另外,還有兩位臨教,但沒有特教經驗,需要經過培訓才可以投入教學工作。

政府重視特教班

白校長不想把特教班變成托兒所,同時政府撥款未到,于是她與特殊小孩家長配合,成立一個類似家教協會的小組,安排老師接受培訓和選購特教教材。

教育部特別教育處安排專家與家長、老師會面,讓前者教導后者如何使用教材,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,

家長梁全達是該小組主席,參與白校長籌辦特教班的工作,從2010年3月開設特教班至今,付出不少心血和時間。

“2010年,白小有四個學生融入正課,2011年有一個,讓特殊小孩能與普通小孩溝通。”梁全達對于努力達到的成果感到欣慰。

他表示,政府推出的教育大藍圖報告書指出,希望2025年時,75%的特教班學生能夠融入普通班,顯見政府非常重視特教班。

“差不多每所學校都有特殊孩子,教育大藍圖也鼓勵學校開辦特教班,撥款也不比普通班少。”因此,白春梅校長認為華小應該開辦特教班。

雖然師資和教室不足或會成為華小開辦特教班的挑戰,但越來越多特殊小孩需要接受特教,華教工作者應好好考慮這些需求。

每間學校都有特殊兒

給特殊兒一個適當學習的空間,錯過了,影響特殊兒一輩子!

雪州沙登一校校長黃穩全有一名學習緩慢(Slow Learning)的特殊兒,非常明白特殊教育的重要。

“曾經有一位馬大教授召集校長談到特殊兒,因為很多學校並不明白這個需要。這位教授指出,每間學校都會有2~5%的特殊兒。”黃校長表示,這些都是事實,只是看特殊兒的情況嚴重與否。

如果老師不瞭解班上的特殊兒,學生上課不專心或學業成績落后,就會把他們當成是壞孩子,這並不恰當。

“老師和父母不明白特殊小孩的需要,只用藤鞭鞭打,那孩子就會累積怨氣,做出反常行為。”黃校長認為此舉並非良策,理解特殊兒的需要最重要。

沙登一校目前沒有特教班,但黃校長希望未來當地增加新學校后,學生人數能從現有的2500人降至1500~1800人之間,騰出一些教室后,就能申請開設特教班。

家長決定孩子未來

如果當年放棄讓特殊孩子在學校學習,現在可能后悔!

十多年前,何廣福把患有阿斯伯格症的孩子送入沙登一校時,引起當時的校方和家教協會關注,希望把孩子帶回去。

當時,家協主席也親自出面游說,認為何廣福的孩子不適合留在學校,但后者堅持自己的孩子擁有學習能力,只是面對社交困難,不容易與他人溝通。

于是,孩子上一年級時,他幾乎成了陪讀爸爸,三天兩頭留在學校,觀察孩子的行為,也和孩子的同學做朋友,希望他們明白情況后,能夠學習互相溝通。

“村里(指沙登的新村)很多人因為學校不收特殊兒,就把孩子帶回家。一些家長受教育不多,就這樣帶孩子回家,讓孩子無所事事。”

家長應多了解特殊教育

何廣福選擇不讓孩子離校,現在他的孩子才能唸完中小學,並且學習烹飪,即將在一家酒店廚房實習。由于孩子的智商沒有問題,而且能夠自理,因此,他才堅持讓孩子與普通孩子一起上課;他是自雇人士,時間上安排得宜,就可以陪著孩子,一般上班族或無法依樣畫葫蘆。

他坦言,如果孩子缺乏學習能力,還是會讓孩子進入特教班,但他的孩子經過統合訓練和其他訓練后,二三年級已可以安靜聽課,因此,當時並沒有考慮特教班。

換句話說,家長對于特殊孩子的理解程度,將決定孩子的未來,對特殊教育越多認知,就懂得安排他們接受何種教育。

特教班有待增加

孩子的教育,等于他們的未來,特殊小孩也是如此。

郭素琴誕下唐寶寶(唐氏兒的另一個友善稱呼)后,一見到醫生就問:“孩子以后讀哪裡?”

醫生告訴她:“你不要著急教育,最重要的是(孩子的)健康。”

特殊兒的醫藥和教育,難以衡量誰輕誰重,醫藥使特殊兒順利成長,教育讓特殊兒的人生路走得更有信心。郭素琴是一名講師,這四年來,從照護孩子的身體健康,到為孩子找到適合的教育單位,因為孩子而成了全職媽媽。

由于孩子是唐寶寶,她在孩子五歲時,就送孩子到著名的唐氏兒照護和教育單位Kiwanis,讓孩子在裡面學習。

孩子的說話能力不錯,Kiwanis因此建議她讓孩子上幼兒班,學習和一般小孩相處。

此時,她才發現一些幼兒園對特殊小孩缺乏認知,甚至有負責人問她:“唐氏兒(症)會不會傳染的”,讓她哭笑不得。

最終她找到一間強調融合(Inclusive)教育的幼兒園,讓普通小孩和特殊小孩共處,10名小孩當中,七人是普通小孩,三人是特殊小孩。

兩年后,郭素琴的孩子將上小學,但她詢問了數間華小,不是沒有開辦特教班,就是特教班爆滿。

現在,他把國小特教班列為選擇之一,已在吉隆坡和雪州覓得兩所較為滿意的國小,但華小特教班依然是首選。

“我們周遭需要很多特殊班。”郭素琴對此感受良深。

特殊小孩的父母,也是要為生活打拼,住家或工作地點距離孩子學校太遠,造成極大不便。

放下面子獲益良多

進入特殊教育班,需要OKU(Orang Kurang Upaya)卡作為證明!

然而,某些特殊孩子家長礙于面子問題,不想讓別人知道家有特殊兒,不願為孩子申請OKU卡。

黃穩全校長指出,經醫生確診為特殊兒后,醫生會發出一封證明信,憑此可到福利部申請OKU卡,然后再到縣教育局申請要入讀的學校。

其實,OKU卡不只是特殊兒入讀特殊學校或特教班的證明,它也協助特殊兒得到許多福利。

“有些人不願拿這張卡,不想因此標簽(Label)孩子為特殊小孩。”但是,郭素琴認為,OKU卡可以減輕家長不少經濟負擔,例如可在政府醫院免費看診和住院,企業化醫院(半政府醫院)免費看診,甚至在某些政府指定的特殊教中心上課的特殊兒,可申請150令吉津貼。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