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報導:涂素燕
攝影:張智玟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殘疾朋友從成長過程到踏入社會,上學、工作、旅游休閒,都面對一道又一道的牆。
肢體或生理障礙,不是殘疾人士參與社會的障礙,環境的障礙才是變相隔絕他們參與社會的癥結……
第13屆大選之前,各政黨均許下各種美麗承諾,卻有殘疾團體控訴,這個國家勾勒的美麗圖像里面沒有他們。
其中“殘障人士崛起組織”控訴,政治人物不重視殘疾人士課題,沒有照顧殘疾人士的福利。
在我國,長久以來,殘疾人士面對的問題,不只是肢體的限制,而是“殘疾”的環境。
作為社會的一分子,殘疾人士因為公共設施的障礙和社會觀念缺陷,長期被社會變相隔離。
Say IT網絡公司創辦人黃世凌,是一位肌肉萎縮症患者,需要依靠電動輪椅活動。
他說:“我到台灣旅遊時,到處可以看到殘疾人士出遊活動,但是本地的殘疾人士通常很少外出,不是因為台灣殘疾人士特別多,而是他們的公共設備對殘疾人士比較友善。”
我國早在1993年,就修訂法案規定國內所有建築物,包括新建的建築物和已經建峻的建築物,都必須建設殘疾人適用的設施。
可是我們留意身邊的建築物,是否所有建築物都達到標準?
先說公共建築物就好,很多學校、學院這些教育場所,就沒有提供殘疾人士設施,導致許多殘疾小朋友因而失去接受完整教育的機會。
成為社會弱勢族群
美門就業與福利主任潘銀珠表示,許多肢體殘障的孩子,因為學校沒有殘疾人設施,往往上完小學,中學就輟學。
“很多殘疾人士小學時是家長抱他們上學,隨著年紀增長體重增加,家長抱不動了,只好讓他們輟學。”
一些學校因為不想麻煩,甚至拒絕錄取殘疾學生,剝奪他們上學的權利。
“我是后天殘障,但我的副校長和老師很好,他們勸我繼續上學,把課室安排樓下,並借出教員廁所給我用,我才能繼續上學。”
可是她上學院時,面對很多環境障礙,向校方爭取改善,卻沒有得到回應,需要靠自己克服重重環境問題。
例如學院沒有適合輪椅使用者使用的廁所,所以在學院時她都盡量不喝水,儘管如此,還是經常要忍尿。
教育機會的限制和環境的障礙,直接影響殘疾人士日后的就業及社交活動,使他們成為社會弱勢的一群。
這種問題一環扣一環,給殘疾人士跟社會之間築起一道又一道的高牆。
無法享平等就業機會
我國大部分殘疾人士,都無法跟非殘疾人士一樣享有平等就業機會。
潘銀珠說,一些殘疾人士因為生理或心理障礙程度嚴重,不適合工作。許多殘疾人士也因為個別生理或心理障礙程度,能夠從事的行業有限。
最大問題就是前文提到的教育機會,我們的社會有許多殘疾人士,因為教育程度低,沒有特別技能,很難找到工作,她指出,這類殘疾人士需要先接受培訓才能投入職場。
但是,他們就算成功找到工作,也只能從事一些工資較低的行業,一個月900令吉、1000令吉薪水,在一些高消費的地區,可能不足以負擔房子租金、交通費、膳食費等基本開銷,很難生存。
更殘酷的是,殘疾人士就算跟非殘疾人士有同等資格,尋找工作時也不能跟非殘疾人士一樣得到同等對待。
黃世凌有位殘疾朋友,學院畢業以后找工作,在電話里跟對方暢談甚歡,但一提到自己是殘疾人士,對方就沒有下文。
“一些企業就算願意聘請殘疾人士工作,也會開出很多條件,比如只是聘請障礙程度比較低的殘疾人士。”
工作環境充滿障礙
世凌發現,許多殘疾人士本身就算有高學歷,但是在面試工作時,也不敢像非殘疾人士那樣跟雇主談薪資福利。
“許多雇主在雇用殘疾人士時,有一種心態,我給你一份工作已經不錯了,而不是看這位員工的能力,平等對待他。”
還有一些情況,一些殘疾人士即使可以勝任一些工作,但工作環境充滿障礙,也會讓他們無法上班。
有位中風后癱軟的經理,雖然有能力繼續工作,但是因為辦公室在二樓,所以無法上班。
類似情形,是人的障礙,還是環境的障礙?所以有人指殘障的“障”,指的非殘疾人士本身的“障礙”,而是外在環境不利條件構成的“障礙”。
潘銀珠說,儘管政府提供聘請殘障人士的私人企業稅收優惠,不過,目前只有一些知名連鎖企業、著名酒店,長期招聘殘障人士工作,一般企業很少招聘殘障人士。
“許多殘障人士就業以后,在工作崗位上也會面對很多問題,比如人際關系、同事之間的配合等問題,很難持久做一份工作。”
美門培訓及提供就業機會
美門殘障關懷基金會,從1990年代中期,就成立職訓中心,提供殘疾同胞職業培訓,及協助他們投入社會。
除了內部提供就業機會,及成立教育中心、藝術中心、關懷中心等,以各種方式協助殘疾人士參與社會,自2005年以來,它也充當雇主和殘疾人士之間的橋樑,提供殘疾人士和企業就業配對、在職支援及輔導等服務。
雇主跟求職的殘疾人士,只要分別向美門登記職位空缺及求職需求,美門就會根據雇主的要求,以及求職殘疾人士的需求,為雙方配對。
潘銀珠表示,殘疾人士靠自己找工作非常困難,通過這樣的配對成功率比較高。
“我本身也是殘疾人士,比較能夠理解殘疾人士對工作環境的需求。”
去年2月起,美門聯合日本國際協力機構(JICA)、拉曼學院和Say IT網絡公司,推出www.okujobs.com.my網站,方便尋找工作的殘疾人士和有意聘請殘疾同胞的公司,登記本身資料。
殘疾人士依組別分類
我國根據殘疾人士生理功能障礙,把他們區分為數個組別,分別為:聽覺障礙人士、語言功能障礙人士、視覺功能障礙人士、肢體殘障人士、學習功能殘障人士、精神障礙人士及多重障礙人士。
根據潘銀珠的觀察,目前最難找到工作的殘疾人士,包括全盲的視障者、自閉症患者、學習功能障礙者及有精神疾病的人。
“其中自閉症患者、學習功能障礙者,很難跟別人溝通,雇主也很難理解他們。”
精神疾病患者普遍上面對社會異樣眼光,很多雇主對精神疾病不理解,多數不願意聘請精神疾病患者工作。
還有許多殘疾人士是后天殘障,除了必須克服生理障礙,往往也面對很大心理障礙,“如果年紀又大了,找工作會更難。”
通過美門尋找工作的,還包括一些中風人士,“他們當中有些是經理、專業人士等高等知識分子,但是中風后因為心理障礙,不容易繼續出來工作。”
環境限制殘疾者就業
企業有意聘請殘疾人士工作,向美門或到www.okujobs.com.my網站登記后,美門的代表或“就業輔導員”會到該企業實地考察,確認公司地點環境是否適合殘疾人士就業。
潘銀珠表示:“許多登記聘請殘疾人士的公司,環境其實並不適合殘疾人士上班。”
比如一些公司是雙層建築物,卻沒有電梯,輪椅使用者就不可能在這些公司上班。
一些地點偏遠的公司,附近要是沒有公共交通,視障者或沒有交通工具的輪椅使用者,也不方便上下班。
她說:“只要辦公室位于底層,沒有梯級,就算高樓建築但有電梯,以及只要有空間較大的廁所,就能符合輪椅使用者的需求。”
如果公司硬體設施可以配合殘疾人士的需求,美門會引荐求職的殘障人士跟雇主面試。
殘疾人士受聘以后,“就業輔導員”會為他們及雇主提供在職支援,“包括幫助殘疾人士勝任他們的工作、調解他們跟雇主跟同事之間的問題。”
就業輔導員任重道遠
在日本、美國,為殘疾人士指派“就業輔導員”(Job Coach),為殘疾人士和雇主提供支援的制度行之有年。
這種制度已經發展出一套完善的系統和指南,成功為殘疾人士和雇主調解許多工作及人事問題。
近年,我國福利部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攜手推行這項計劃,從政府部門、非政府組織中挑出代表,派送到日本接受訓練,成為“就業輔導員”。
潘銀珠本身就是一位合格的“職業輔導員”,曾經到日本接受訓練。
她的職責,除了協助殘疾人士尋找工作,還會繼續跟進他們的就業狀況,並針對他們或雇主面對的問題,給予全面支援。
還沒有接受“職業輔導員”培訓之前,她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去調解殘疾人士和雇主之間的問題,但往往遇到很多棘手問題,無計可施。
她指出,這項計劃推行后,確實幫到許多殘疾者成功就業,最重要的是,成功協助殘疾人士和雇主解決許多問題,讓殘疾人士可以持續留在同一工作崗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