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中國報 - 十分專題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希望在華小 特教班越多越好(第5篇)

$
0
0

報導:潘有文
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
 多一間華小開設特別教育班,就給特殊兒多一個受教育機會!

 現有華小的特殊班,例如吉隆坡沙叻秀華小和三育華小,學生已爆滿,許多特殊兒家長帶著希望而來,失望離開。 

 「華小應多開設特殊教育班!」華小校長和教育界人士聽到呼聲了嗎?

教育部于2006年詢問沙叻秀華小是否願意開特教班,該校的答案是:“我願意。”

 當時,林泰伸校長才接掌沙叻秀華小,接下這個任務,他和同事從安排課室、尋找適合的教學工具、師資等,付出許多心血,準備迎接落入凡間的小天使們,在特教班上課。

 一晃眼,7年過去了,林校長回首這些年的努力,認為一切都是值得的,以其過來人的經驗和看見特殊兒的需求,他呼吁其它華小應該開辦特教班! 

 “沙叻秀華小特教班學額已經爆滿,但還是有很多無助的特殊兒父母找我們。”他感慨地說。

不要把特殊兒留在家

 由于大部分華小都沒有開辦特教班,許多特殊學生都被拒于門外,家長四處尋找孩子受教育的地方,心力交瘁。

 一些家長找到沙叻秀華小特教班,當學校還有位子讓特殊兒唸書,有父母感動得流著淚說:“總算有間學校肯收我的孩子了。”

 林校長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,聽著家長訴說他們的遭遇,他也差不多要隨著掉眼淚了。

 雖然,他再三強調該校特教班已經滿額,現階段已不可能再收新生,但他還是呼吁家長:不要把特殊兒留在家裡,因為這會奪走他們接受教育的黃金時間!

 “政府在小學開設特教班,就是想要讓學習環境來影響特殊兒。”他深信政府的用意就是不要孩子錯過學習的最佳時機,利用這段時間協助孩子成長。

教育結合活動和治療

 人與人之間會相互影響,也時常互相學習,特殊兒和普通小孩也需要這樣,在學校周會、運動會、節慶活動、教師節、兒童節、義賣會時,就會聚在一起。

 特教班強調生活教育,從學習自理開始,學會穿鞋、換衣、如廁、寫地址、家中電話號碼等,建立特殊兒的基本生活能力。

 此外,特殊班老師也會帶他們出遊,例如逛逛吉隆坡天后宮、動物園,甚至騎馬,這些活動不只增廣見聞,一些還具有治療功能。

 “騎馬是一種治療,可以訓練孩子的平衡感,把孩子放進水中也是一種治療,因為一些小孩怕水,這樣可以加強他們的信心。”林校長這么表示。

 沙叻秀華小特殊教育班,把活動、治療和教育結合起來,相信對特殊兒的身心成長有一定的助益。

特教班面對3問題

 吉隆坡兩間設有特教班的華小──沙叻秀華小和三育華小,皆面對名額爆滿、華裔老師難求,以及硬體設備有待加強的問題。

 沙叻秀華小現有52名特殊學生在7個班上課,已經無法容納新生;三育華小特殊班有47名學生在5個班級上課,原本只能容納35人,平均每班7人,現在被迫增至每班10人或11人。

 至于師資方面,沙叻秀華小于2006年開班時,僅有副校長是華裔,基于特殊兒都是華人子弟,林泰伸校長一直希望能有更多華裔老師加人,如今已有所改善,華裔老師增至5人,另有7位巫裔老師。

 三育華小于2011年開始特教班,目前有8位老師,其中兩人是華裔,可見華小特教班嚴缺華裔老師。

 “對于巫裔老師,我們並沒有意見,但學生多是華人,因此希望能夠混合一些華人老師。”林校長提出自己的看法。

 雖然三育華小的巫裔老師較多,但黃緧帷校長表示,他們也嘗試學習一些簡單的華語與小孩溝通,最重要的他們具有愛心,盡心盡力教導特殊兒。

 目前,該校正在進行擴建計劃,包括增建9間特教課室,以便容納更多特殊學生。

 即是說,該校將需要更多特教老師,因此希望有更多人投入特教領域,一起協助特殊兒。

 當一名特殊老師挑戰或會比一般老師更多,但滿足感卻不少,而且教育部給予特殊老師多一些津貼,鼓勵和感謝特殊老師的付出。 

成功融入普通班

 小孩上特殊教育班,如果學術表現不錯,可以到普通班上課,並且參與小六檢定考試(UPSR),以及升上中學。

 三育華小特教班開辦兩年多來,已有兩名特殊學生參與UPSR考試,其中一人還獲得全科B,表現不俗。

 黃緧帷校長指出,該名學生屬于自我防衛意識較強的孩子,不輕易讓老師或同學接近他,但學業成績表現不錯。

 在沙叻秀華小方面,該校自2006年開班至今,已有20人升上中學。

 該校同樣採用融合(Inclusive)方式,只要學生的學業表現符合普通班標準,就可回到相關年級上課。

 “這兩年共有4位學生融入普通班,四五六年級各有一人,另一人則在去年的UPSR考試中考獲2科A。”

特教班分3種

 沙叻秀華小特教班分為三種,以學生自理和學習能力為準,分類如下: 

●第一等(高班):

 學習障礙(Slow Learner)

 目前有兩班,每班5人,程度相當于普通班二三年級或以上;如果校方認為學生已能轉入普通班,將根據學習程度而定,而非以年齡決定。

 ●第二等(中班):

 性格行為糾正(Character Behavior)

 目前也有兩班,各有8人和7人,程度相當于幼兒園至一二年級;已有自理能力,校方將視情況將學生調至高班。

●第三等(低班):

 以生活教育為基礎,學習自理能力。

 共有三班,每班8人,大多缺乏自理能力,即如無法自己如廁或換衣。其中一班是智力較低的學生。

互相交流展才華

 華小特殊班學生唱歌交流,唱出生命動聽樂章!

 特殊學生唱歌,記歌詞,踏節拍,也許都比別人艱難一些,但只要能夠唱給眾人聽,就是一件快樂的事。

 沙叻秀華小溫月英副校長指出,該校過去兩年都在校內舉辦“特殊教育歌唱比賽”,今年邀請三育華小特教班的學生參與,兩間學校共有18人同台唱歌。

 “天地萬物都有存在這世上的意義/沒有一個人有放棄的權利/我會牽著你的手/但是路要自己走……”今年的歌唱比賽,來自三育華小的張舜翔憑著歌曲《路要自己走》拿下冠軍。

 對特殊小孩而言,這首歌的歌詞仿佛就像代言歌曲,訴說著特殊小孩、家長和師長們的心聲。

 不管誰得了獎,特殊生學勇于參與比賽,站到台上展現自己的另一面,就已贏得了眾人的掌聲。

 溫副校長表示,希望歌唱賽繼續成為校際活動,讓小學特教班學生一起參與,在這個平台上展現自己。

伍佩娟:從不適應到有期許

 2008年,伍佩娟到沙叻秀華小當特教班老師,當時她並不適應這份工作,因為她未想要投身特殊教育。

 之前,她是幼兒園老師,向教育局申請成為小學老師,卻沒想到派去特教班。

 當時,她才新婚,身旁的人“告誡”她:接觸這類小孩,可能就會生這類小孩;這種把無知和迷信當真的說法,或多或少影響了伍佩娟的想法。

 伍佩娟執教數個月后,對于特殊小孩的看法完全改觀,“我所經驗的,和別人講得不同。”

 在她看來,特殊小孩比一般小孩親切、友善和單純,她非常願意幫助這些小孩,看著他們學會自理、越來越會說話,看見每個孩子都進步,讓她覺得做這件事非常有意義。

 “這樣我就不用擔心他們上了中學不會照顧自己。”伍老師言語間對于特殊小孩的關愛,令人覺得小孩們有這樣的老師很幸福。 

家長:特殊兒重見希望

 家長在特教班看到孩子快樂成長,心裡滿懷安慰!

 在沙叻秀華小,陳太太和吳太太一起接受訪問,前者的孩子9歲,在特教班第三年,后者的孩子12歲,已在特教班6年。

 陳太太的孩子是過動兒,早在4歲時在中央醫院確診為特殊小孩,但陳太太和丈夫希望有一天回復正常,小孩直至6歲時才說話,卻還不能自理,才接受他小孩是特殊兒。

 吳太太的孩子是自閉兒,也有過動傾向,初期是幼兒園告知或有可能是特殊兒,她自己也發現孩子的情況有異。

 吉隆坡同善醫院確診她的孩子特殊兒后,她就尋訪醫生尋求治療,然后在親人介紹下,選擇進入沙叻秀華小特教班。 

 陳太太和吳太太不約而同的認為,孩子在特教班的生活開心、無壓力,對于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有幫助,希望更多的華小能夠開設特教班!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