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劉林李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事實上,網絡多媒體是一種昂貴游戲,媒體來到網絡時代,依然需要靠廣告養活,但傳統媒體廣告收入卻不斷蒸發。
目前,多數國家的報業都在削減成本,全球越來越多媒體人丟飯碗……
網絡時代,新聞傳播方式,集合文字、視頻、圖片、動畫和互動功能等,也許已是大勢所趨。
美國《紐約時報》打造的《雪崩》專題報導,讓大家見識到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模式。
《雪崩》式的報導與呈獻方式,會不會成為新聞網站未來呈獻新聞的樣板?
相信沒有人會質疑《雪崩》是個好專題,但它同時也是奢侈的大製作,很難成為新聞網站的常規內容。
據說,《雪崩》是由一支11人組成的團隊,花了6個月時間制作,制作費高達25萬美金(約77萬3628令吉)。
行內人認為,這種報導模式難以複製,不管金錢成本,還是技術層面都太高。
另外,《雪崩》創下的高點擊率,可能是出于網民的好奇心,還有社交網站上的討論、媒體評論引起的效應。
廣告收入是大問題
如果不斷複製這種模式,受眾很快就會失去新鮮感,再說,這種感官式報導,跟好萊塢大制作一樣,很快會讓人視覺疲勞。
所以行內人認為,這不會是《紐約時報》未來的出路,也不會是新聞業未來的出路。
最大的問題是,《紐約時報》就算創出《雪崩》神話,還是無法靠廣告收入抵消投入的製作成本。
廣告收入是目前《紐約時報》面對的最大問題。
儘管他們的網站好評如潮,但是現在的廣告收入,遠不及印刷時代。
美國傳統媒體,過去80%收入來自廣告收入,剩下的才是來自訂閱業務。
目前,《紐約時報》線上跟印刷版的訂閱收入,已經超越廣告收入,但該報仍然需要靠削減預算及裁員維持營運。
這也是傳統媒體轉戰網絡普遍面對的困境,廣告商在網絡打廣告,往往都會先想到谷歌和面子書,甚少會選擇傳統新聞媒體。
壹傳媒亞洲開先河
說到媒體轉型,亞洲媒體當中,香港黎智英創辦的壹傳媒要屬先驅。
壹傳媒旗下的《蘋果日報》是香港最早搞電子報的報社之一,1998年已經提供線上服務,2001年7月起開始線上收費。
2008年,該報推出蘋果動新聞,用影像和公仔報導新聞,在新聞網站開創新的呈獻新聞方式。
動新聞把社會新聞、意外新聞、娛樂新聞,甚至乏味的財經新聞,製成影像,用說故事的方式播報。
除了現場採訪報導,動新聞還用3D動畫,鉅細靡遺“重演”新聞發生過程,包括性侵犯、暴力、凶殺罪案場面的細節。
這種傳播模式,雖稱不上首創,一些歷史紀錄片就曾用過類手法和技術來記實,然而在新聞傳播來說,這是一種大膽嘗試,讓同行大開眼界。
只是動新聞經常以“性侵犯”、“性擾攘”、“家庭暴力”等社會犯罪說事,突出“腥色羶 ”,也引起民眾的爭議。
動新聞穿插3D動畫和故事情節報新聞,這種“演出”虛虛實實,動搖新聞真實性的根基,被認為已經背離新聞專業,充其量是一種披著新聞外衣,販賣色情暴力的產品。
不管怎樣,在報業面對網絡嚴苛挑戰的時代,壹傳媒靠動新聞,走出一條轉型之路。
動新聞助報業重生?
動新聞推出將近5年,黎智英對它依然信心滿滿,認為壹傳媒可以靠它走出報業寒冬,成功轉型。
他說:“很多人認為報紙雜誌已是夕陽產業,但我們不是賣“報紙”,而是賣“新聞”,所以,壹傳媒要盡快將報紙轉型,未來我們所面臨的挑戰,就是如何讓紙媒數碼化,將文字轉成影像。”
這種影像新聞,能否成為其他傳統媒體借鏡,作為他們在網絡生存的“救命仙丹”?
其實,動新聞的製作、動用的動畫團隊,相當于一些專業製作動畫影片的公司。
製作動畫是一種浩大工程,一定要有自己的專業團隊,成本非常高。
壹傳媒為此特別成立一家動畫有限公司,動畫團隊養兵、練兵一年半,製作過無數實驗品,才讓第一支動新聞正式登場。
再說,動新聞是壹傳媒因應網絡時代開創的產品,屬于黎智英的“蘋果日報模式”,對其他傳統媒體來說,也許難以複製。
媒體人前途無亮?
美國就業網站“CareerCast”最近公佈本年度美國最差工作排行榜,記者“名列榜首”,比伐木工人還慘。
一直以來,這個排行榜以收入、工作前景、工作環境和壓力為指標,為美國各種職業排名。
今年排行榜排名全美第二差的工作是伐木工人,理由顯而易見,伐木工作環境危險,工人可能因為意外嚴重受傷。
但是素有“無冕皇帝”之稱的記者,為何會淪為全美第一差工作?
媒體工作截稿時間緊迫、工作壓力大,而且隨時可能需要到惡劣環境採訪,這些媒體人從入行那天就應該心知肚明,照理說沒什么好抱怨。
但是,相較于其他高壓高風險的行業,記者薪水低,尤其近年報業萎縮,前景更是一片漆黑,很多記者都擔心自己飯碗不保。
“CareerCast”2011年公佈的排行榜,記者在200分最佳工作中,僅排名第188名,去年滑落到195名,今年更是成為倒數第一名。
從2000年到今天,美國報章的編採人員總數下跌30%。
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,去年10月,台灣壹媒體集團大規模裁員,解雇504人。
根據歐洲議會公佈的數據,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,從2008年到2012年,歐洲就有1萬2353位記者失業。
其他國際大牌媒體像英國廣播公司(BBC)、湯森路透集團,都是動輒就裁掉數百甚至數千位職員。
看來不只美國,不管哪個國家,媒體人的未來都相當暗淡。
先保品質再談改革
最近幾年,全球多家媒體靠裁員“救亡”,希望精兵簡政,推行變革,然而,許多媒體過度裁員導致新聞品質下降,反而導致讀者流失,讓媒體業雪上加霜。
美國皮優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今年3月公佈《新聞媒體狀況》報告顯示,三分之一的美國成人放棄報紙和電視新聞來源,理由是這些媒體沒有他們想看的新聞,提供的訊息不完整。
以美國有線新聞網CNN來說,眾所皆知,它的賣點是“全天候滾動新聞”,但是,從早到晚提供現場新聞,需要很高的營運和人力成本。
這家媒體近年大幅削減人手,因而很難對一些新聞進行深度報導,現在該台的許多現場報導,不過是記者把場景敘述一遍,已經無法做到深入調查和分析報導。
在最近發生的波士頓爆炸案中,CNN以及美國多家傳統媒體,為了搶發消息,更是擺了個大烏龍,誤傳警方已逮捕爆炸案嫌疑人。
不管傳統媒體時代還是網絡媒體時代,媒體還是必須先提供有品質的新聞,才有條件談其它方面的變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