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報導:劉拓
圖:本報資料中心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塑化劑食品危機,讓全球饕客對台灣飲料、糕點和麵包等,望而卻步;毒澱粉事件,再次敲響台灣食品安全警鐘。
當地專家人民因此痛批政府執法不力:有毒食品損害台灣信譽,人民“食”在不安心……
2年前,台灣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技術人員楊明玉,在檢驗康富生技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“DDS-1 六淨元益生菌”,是否違法摻雜安非他命或減肥西藥成分。結果,檢測項目沒有違法西藥,不過,她卻看到不正常波峰。
一般檢驗員會因檢測項目結果合格,就當工作完畢。可是,楊明玉主動提出進一步檢驗要求,運用下班時間抽絲剝繭分析30余種原料、包材,赫然發現產品竟含有高達600ppm的塑化劑DEHP,查獲起雲劑遭污染事件。
這次爆發的順丁烯二酸事件,則是因為某位立委收到民眾密函檢舉:台南一位退休化學老師“王老師”發明了不法技術,教導廠商在澱粉中添加“順丁烯二酸”,來增加食品的彈性口感與延長保質期。
檢舉函透露,食品業內使用毒澱粉已超過10年之久,獲利廠家不惜奉上逾百萬台幣(約十萬令吉)的學費。甚至,王老師還遠赴越南、中國,傳授不法技術。
這次被揭發的順丁烯二酸風波,問題出在:不法商人修飾澱粉,加入有毒的順丁烯二酸,以增加下游食品的“口感美味”,企圖以此提升銷量。
順丁烯二酸酐不可加在食物
最先被檢出的問題食品,包括:粉圓、芋圓、地瓜圓、粉粿、粄條、黑輪、肉圓、豆花、天婦羅、湯圓、肉羹。較后,在市售年糕、蚵仔煎粉及在來米粉中,也檢出順丁烯二酸。
就此,台灣衛生署迅速啟動“食品安全專案計劃”,追查非法添加“順丁烯二酸”的澱粉流向,以及追查源頭廠商。截至5月底,該署共檢出316公噸含有毒澱粉原料,全部查封回收。
同時,台灣衛生署通告:比照塑化劑事件,販售者須張貼澱粉原料安全證明;問題食品如涉及輸出至其他國家,將立即通報輸入國家及相關單位。
專家指出,違法加入食品中的順丁烯二酸酐,屬于工業用化製澱粉,遇水會轉化成具毒性的順丁烯二酸,影響人體腎臟功能,只可應用于包裝原料或容器,不可直接加在食物裡。
波及鄰國要求下架
台灣毒澱粉已波及鄰國,但並未引起恐慌,部分以澱粉為主要食材的台灣美食,仍受國外消費者歡迎。
截至5月尾,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暫未對任何台灣食品發出“食物警報”。不過,新加坡、汶萊已查出部分自台灣進口的粉圓和麵線等澱粉製產品,含有順丁烯二酸。兩國政府已敦促商家回收商品,並籲請消費者退貨或將產品丟棄。
大馬方面,衛生部則禁止入口11種含有“順丁烯二酸”成分的台灣食品,並敦促商家馬上將產品下架。
不過,針對新加坡的檢驗結果,有台灣業者喊冤:在國內自行檢驗合格!針對這些羅生門投訴,台北衛生局公佈再檢驗結果:上智關廟麵合格,但龍口米粉真的含“毒”。
毒澱粉傳授者仍逍遙法外
據悉,台南地檢署僅以證人身分訪談毒澱粉傳授者“王東清”。由于他不是業者,並無製造和販售違法產品,衛生局無法援引《食品衛生管理法》,對他開罰。
王東清對檢方表示,1971年初在北門高中研發出添加順丁烯二酸酐在澱粉的技術,並曾到將軍鄉協進公司,提供技術指導2個月。
因此,除非證明他仍持續傳授技術,否則依照他提供技術的年份,是在42年前,這已超過追訴期。他還對檢方強調,用他的方法製造修飾澱粉,不會有毒性。
而在2008年,台灣食藥局確曾接到“王東清”向政府申請“食品用修飾澱粉之製造方法”專利技術,其中關鍵成分正是“順丁烯二酸”,但當時申請未獲通過。
毒澱粉食品更Q更美味
用澱粉製成的食品,範圍很廣,包含粄條、關東煮、關廟麵、黑輪、肉圓、甜不辣、芋圓、粉圓等小吃。
值得注意的是:含有順丁烯二酸成分的毒澱粉製成的食品,具有“不尋常”的久煮不爛、耐保存、口感更佳的特性。
台灣屏東市品信魚丸廠老闆蕭豊慶曾感嘆:三年前,為了追求更高品質產品,放棄原本採用的便宜澱粉,採購更貴的澱粉來調配甜不辣,獲得顧客回饋:食物比較不會爛,更有彈性及好吃。同時,食物可存放較久。
雖然,他也覺得:這澱粉好神奇,但沒料到竟會是毒澱粉。
肉粽餡料防腐劑超標
每年端午節之前,台灣市衛生局必定對市售肉粽餡料進行抽驗。今年,台北衛生局抽驗結果顯示:10件餡料中,有3件菜脯被檢出防腐劑超量。其中2件菜脯,就來自嘉義縣的泉利農產食品廠、原泉利。
最令人咋舌的是:3件問題菜脯之中,最高者超標5倍以上!台北衛生局更以“惡名昭彰”來形容其中一名違法業者,因為這已是該業者生產的菜脯,連續4年被驗出不合格。
接二連三爆發食品安全問題,已讓消費者每咬一口齒頰留香的好料,就要自我安慰一次:應該是無毒。
嚴懲重賞杜絕毒食品
6月1日起,台灣政府規定澱粉原料商、製造廠,須提供安全證明,讓下游小商販公開張貼,才能販售產品。違者最重罰15萬元(約1萬5000令吉)。實際上,兩年前的塑化劑事件中,該政府已祭出這招。
就此,台灣專家批評:兩次食品安全危機,證明政府不能用“食品安全證明”來讓業者自律!相反的,政府應比照美國的管理方案,讓化工專家進駐化工廠、讓食品技師、食安人員進駐食品廠;加強原料管控和生產安全,來保障食品安全。
當地衛生署長邱文達曾說,台灣食品項目至少有50萬種以上,光靠衛生單位將查不勝查,因此,決定祭出“嚴懲重賞”──修法將不法食品業者的最高罰款,提高至1000萬元(約100萬令吉),以及提高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檢舉獎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