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:楊潔思
圖:受訪者提供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工字不出頭,你是否很想創業自己當老板,卻礙于資金有限?
馬來西亞精明融資公會主席拿督李治榮給你指條明路:“微型創業”!
一間公司從無到有,叫創業。
創業方式多元化,有些人有新的概念、發明一些新的產品,就能創業。
或者,一個人在一間公司工作多年,認識了供應商及顧客,又或者在一間公司內掌握了一些技術后,自己出來自立門戶的例子也有。
但是,對很多人來說,創業還是有一定的高難度,單是用想的,都足以讓人退避三舍。做員工,只需做好份內工作,每個月到時到候領薪水就對了,但是,換個身分做老板,要操心的事可就多了。
員工下班了,時間是自己的,可以去打球運動或和朋友吃飯談天,心情是輕鬆的,但是變成老板后,可能工作時間以外,還在操心公司的事,特別是資金不足的公司,每到月尾要發糧的日子,老板就要煩惱何處找資金來出糧。
一位創業的朋友就說:“我每天都希望當天是月頭,一旦接近月中,我就要想辦法這個月要從哪裡找到錢來出糧。”
李治榮也說,“做餐廳、飲食、服裝店,都會給租金和員工干掉你。”租金和員工的問題,是大部分創業者最大的問題,也是這領域創業者容易招致失敗的主因。因此,小規模做法比較實際。
他說,有鑑于此,有些商家將擴展模式進行緊縮瘦身,做成銷售亭模式,一些著名的咖啡店也朝這種模式發展。
微型創業門檻低
日本與台灣由于租金貴,很早以前已採用這種模式經營,日本甚至有立食餐廳,讓客人站著吃飯,省下放置椅子的空間。“即使是士林夜市(台灣餐廳)進軍大馬,來到這裡也是只放兩三張桌子罷了,讓人吃完即收,這樣就能把成本減到很低。”
一旦瘦身后,就大大減少了創業資金,讓許多人都有能力創業,“微型創業”概念因勢而起。
他指指身邊的特許加盟盟友謝素儀說:“她每天問:幾萬令吉能做什么?開鐘錶店要八萬多令吉,開新穎的咖啡連鎖店要三四十萬至九十萬令吉不等,幾萬令吉似乎什么都做不了。”
但是,微型創業能協助資金很少的人實現創業夢想。
“微型創業的條件很寬,21歲到65歲的大馬公民,只要在銀行或法律訴訟方面沒有不良紀錄,都有機會獲得批准。”李治榮指出,微型創業的門檻其實很低,而且只需五萬或更少的資金,即使不幸創業失敗,也不會因此而背負大筆債務,頂限五萬的債務,是許多人重新打工領薪,都可以負擔的債額。
他明白創業是許多人的夢想,加上世界趨勢如此,他引領的馬來西亞精明融資公會順勢推出微型創業方案,協助人們創業。
危機感造就創業慾望
李治榮說:“每個年齡層,都有不同的危機感,21歲甫從學校出來的年輕人,滿懷希望,現在這種90年代后,不愿受控制或聽命于老板,認為自己行,有自己的想法,你叫他往左走,他偏要往右走。這些人不適合打工,而適合創業。”
三十多歲人,打從二十多歲大學畢業,出來工作,一天工作18個小時,還無法升職,拼到三十多歲,開始拍拖及結婚,從以前一天工作十八個小時,減至一天只能工作十個小時,太太依然不滿,加上升不了職,若是老板又拿他跟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比,指出自己的拼勁不如年輕人,他就會有很大的危機感,就會想創業。
四十多歲人士,剛剛升職,頭髮開始白、肚子開始凸出,這時孩子開始長大,五十多歲時,孩子報讀大學、碩士,其肩上壓力開始大,看到后面二三十歲的年輕同事,會擔心自己被取代。
“所以,每個年齡層都有不同的危機感,許多人到最后都會想創業。”
萬事起頭難,有馬來西亞精明融資公會的協助,創業變得不那么困難。
該公會跟多個領域的業者洽商與合作,盡量協助想創業者跟業者及貸款機構洽談,一方面將連鎖資金降到最低,另一方面則協助借貸,讓更多人有機會創業。
公會電話:012-8139168
為何要創業?
1. 邁向財務自主或富裕
工字不出頭,創業是創造財富更好的機會。
2. 厭倦辦公室政治
辦公室政治是最令人氣餒的,有三個人或以上就會有政治。有些人不愿意面對辦公室政治,所以就出來創業。
3. 厭倦重複又煩悶的日常工作
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令人了無生趣,若不想日日重複自己,想要些新鮮事務或突破,便想到出來創業。
4. 事業獲得保障
自己創業的話,就不怕失業,若堅持做下去,不怕被“炒魷魚”,因此事業獲得更大的保障。
5. 薪水追不上通貨膨脹
對一般打工仔來說,這種情況幾乎是肯定,“薪水不可能追到通貨膨脹”李治榮相當肯定地說。
“現在吉隆坡地點較好的地區,工作室式的公寓都賣四十多萬令吉,所以薪水怎能追得上屋價?”
6. 個人或家境上的變化
一些女性出來創業,是因為一家之主的丈夫去世或重病。有人之前靠父母養,父母去世后被迫出來創業;也有打工人士在經濟風暴中被栽員而出來創業。
7. 有新的構想或機會
李治榮的一個朋友,以前在一家報館擔任主任,因為工作壓力大,手機不能關機,最后決定轉換跑道開幼兒園,面對小孩子。
8. 提升各方面的滿足感
自己做生意,有滿足感,構思要如何把顧客引進來?如何把公司管理得更好等,如成功,都會帶來滿足感。
9. 時間自由
自己當老板,工作時間由自己做主。
10. 擴大交際圈
在工廠做工認識的也只是那幾位同事,在外做生意可認識供應商、顧客等人,交際圈子更大。
11. 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
可以依自己的興趣,如飲食、服裝、教育等各類,個別投入所興趣的領域。
12. 不適合的工作性質
入錯行是很痛苦的事,與其天天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中過日子,不如跳出原有職場,投身自己興趣的領域。
13. 其他。
創業最好從微型模式開始
謝素儀曾經打過工,后來自己當老板,開了兩家會計樓,由于對融資顧問工作感興趣,半年前,她取得李治榮的融資顧問特許經銷權,以一人操作的方式為人解決融資疑問。
“由于打過工,所以我知道人們要出來創業的心態,但我會鼓勵年輕人,如果真的要創業,就從比較微型的模式開始。”
他說,就算是失敗,就再打過工,還有能力還債。前提是一定要從小開始,不要一開始就做大。
她雖是一名專業人士,最后卻選擇了微型創業,投入知識型經濟領域。
他向李治榮的融資顧問公司申請連鎖,獲該公司批准及發信,很快便申請到貸款一萬八千余令吉,每月只需還百余令吉。更棒的是,幾個月后,他便從顧問工作中回本。
他笑說:“這樣做還容易過做大型生意,我連員工都不必聘請,也不必有辦公室。”一切的知識就存在他腦海及筆記型電腦中,他只需帶著筆電,便能跟客人講解。
謝素儀的專業背景成為對他有利的微型創業條件。一般人若是沒有一定的專業背景,或許難以投入知識型經濟領域,但是他們還是可以選擇其他適合及興趣的領域。
李治榮坦承,他花了整十萬令吉將其融資資訊系統化,因此有利于謝素儀這類個人操作者,連辦公室都省下。
謝素儀笑著回應說,總得要有人先砸了一筆錢把系統建立起來,才方便后來者。
“因此,我會建議要創業的人拿那些有品牌的公司(的特許經營權),這樣我才會比較放心。”他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