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報導:潘有文
圖:陳梓健、互聯網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 16歲的李貝欣,外表陽光,自信滿滿,她與父母的關係不錯,雙方皆懂得表達自己,親子關係良佳。 即使如此,她對父母一些生活小細節,還是略有微言。 “父母沒聽完我的話,就會打岔,父親有時也愛自作聰明,這讓我很‘迫切’(粵語,受不了的意思)。”李貝欣表示,有時父親說話的語氣較重,她就會直接反映不滿,幸好其父親能及時調整語氣。 父母適時瞭解及給予協助 至于母親方面,她笑言母親較為囉嗦,以為孩子沒把她說的話聽進去,因此不斷重復,李貝欣唯有直接說:“我有聽進去。” 李貝欣認為,父母這些小瑕疵,只是“小Case”(小事一樁),沒有影響她與父母的關係,因為父母對她的瞭解,以及給予的協助,已讓她非常感激,“父母會和我溝通,協助解決學校演藝協會和課業問題。” 對于自己的孩子,一些家長會說:“小孩子不要知道這么多”,李貝欣不表認同,因為在她的家中,不分父母或小孩,都會在站在同一線上面對問題。 她說:“例如,家庭有一些經濟問題,家長應告訴孩子,不然又罵小孩亂花錢。” 父母的關心,孩子豈能感覺不到呢?但有些時候,父母不只是需要付出愛心,溝通和理解孩子的需求,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。 不希望父母跟外人談論自己 孩子踏入青春期,心理和生理的成長與轉變,有時連他們自己都不明白為什么,對于生活上開始有一些想法,如果父母沒有仔細觀察,或因此產生不必要的誤會。 18歲的黃猷峻即是一例,他深切體會父母對他的關心和愛護,但父母做出的一些事情,依然會讓他感到不悅。 中學時期的孩子,正在摸索與建立自我,大人之間的談話,如果以在場的孩子為話題,就需要小心處理,因為孩子可能並不希望父母跟外人談論自己的事。 黃猷峻指出,父母會把家裡的隱私,尤其是他的情況,告訴他們的朋友,這讓他覺得不自在。 父母嘗試從各方面瞭解孩子,但往往還會有不足的地方,唯有通過溝通,親子之間,才能更理解彼此,關係更加密切。 家長需聆聽和控制情緒 家有青春期孩子,溝通不能少,但怎樣才是溝通呢?其實,生活中的每個細節,都是親子溝通的機會。 雪蘭莪州巴生濱華獨中輔導處主任黃碧瑩老師,憑其長期的輔導經驗,處理不少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問題,理出親子溝通需要注意的事。 她指出,父母應該聆聽孩子所說,以及時常和他們交談,而且每個家庭都應該擁有固定聊天時間,可以是在用餐時,也可以是載孩子上下學的路途上。 聊天能夠達到溝通的效果,任何芝麻綠豆的小事,都可以當成親子之間的話題;但是,黃老師提醒家長:“記得,是聊天,不是趁機謾罵或教訓孩子。” 學生曾向她反映,如果把學校的一些事情告訴父母,例如幫了某人做一些事,父母卻告訴孩子不應該“雞婆”(多事),等同向孩子潑了一盆冷水,這可能使孩子不願再與父母溝通。 此外,父母必須先控制自己的情緒,才能有效地與孩子溝通,因為不可能期待小孩控制自己的情緒,但成年人卻可以做到這一點。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大人的情緒激動,就像煮滾的水,可能“燙傷”孩子的溝通意願,讓孩子關上溝通的窗口。 瞭解關注並非放縱 父母清楚孩子的興趣和喜好,也是一種溝通方式,但只要瞭解就好,而非放縱孩子。 “例如,知道孩子喜歡某個明星,但不是任由他買了許多有關明星的東西,堆滿整個房間。孩子喜歡打球,可以買球給他,但不是為他收集名貴球衣。”黃老師指出瞭解與放縱的差別。 孩子漸漸長大,並不表示已不需要父母的關注,他們可能更加期待父母在某些場合出現,為他們加油打氣。 “同一件事,大人認為的重要程度和小孩不同,但一般上大人只用自己的標準,衡量該事對孩子的重要性。”因此,黃老師指出,如果孩子參加某項演出,家長應該出席觀看,以行動支持。 親子之間相處,孩子並不一定能從父母的動作和表情中,解讀父母的反應,父母應用語言把表情、情緒和感受表達出來。 黃老師以自己為例,她有時和學生溝通時,會說:“你這樣做會讓我很失望、很難過。” 唯有把感覺說出來,才能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感受,從中找到適合的回應方式。 孩子眼中的父母 ★張家豪(13歲) 在課業方面,張家豪的父母並未給他太多壓力,只要盡力讀書就好;反而是他自己覺得應考好成績,以此報答父母。 “我們每天都會聊我的學校生活,以及他們的工作。”他說。 ★葉榮杰(15歲) 而且,只要他提出想要的東西,如果父母能力所及,都會盡量替他完成。 至于年輕人愛玩的面子書,葉榮杰表示,他把父母加為朋友,並不擔心父母閱讀自己發表的貼文或留言,“他們通常都是看過就算,不會干涉。” ★黃猷峻(18歲) “至于15%不瞭解的部分,包括學習方法,我住在學校宿舍,每天都有溫習功課,但周末假日回家就少溫習功課,父母會念我一下。” 父母給予他相當大的自由,而且會主動與他談話,瞭解他的學校生活;課業方面,父母對他的基本要求是全科及格,至于成績排名並不重要。 ★葉雯妮(13歲) 她表示,因為顧及安全問題,她不能隨意外出,但在其他方面,她的父母並沒有提出太多限制,例如可以自由使用家中電腦。 “有時,他們覺得我溫習功課時間不夠,碰電腦太久,就會叫我去溫習。”她說。 ★黃楺懿(16歲) “例如,我和朋友發生問題,想用自己的方法解決,告知父母並不是想要他們插手,但最后他們還是會介入。”她認為,這些事情應該由她自己解決。 楺懿的父母可能擔心孩子無法解決問題,才會插手干預。但他們依然關注親子溝通,以及孩子的紀律。 她指出,父母帶她和哥哥報名參加一個自律生活營,從中他們學習到親子之間的各種互動,以及如何相處,這讓全家人受益。 你能溝通嗎? 當孩子和父母發生衝突,學校的輔導老師成了求助對象之一,黃碧瑩老師從前接觸這類個案時,都會要求孩子“好好和父母說”,但現在是問孩子:“你能溝通嗎?” “之前,孩子的反映是:每次和父母談話都會吵架。現在,我就會教他們適當的溝通方式,如果有需要還會請家長到校,先替他們做個開頭,再讓他們慢慢溝通。”她指出,最重要是不要讓父母和孩子硬碰硬。 孩子都期待大人聆聽他們的說法,任何否定都會使他們放棄溝通,因此黃老師認為,父母或老師應以同理心傾聽孩子的心聲。 “即使孩子的理由有多荒謬,孩子都期待大人聆聽。”黃老師這么表示。 先聆聽孩子的理由,讓他們覺得獲重視,再給予意見,如此一來才能舒緩親子之間的僵硬關係。 預防孩子輕生 親子問題、課業壓力、感情問題等,是青少年常面對的問題,如果他們在累積一段時間后,發出輕生訊息,父母必須即刻處理。 黃碧瑩老師指出,家長自認非常瞭解孩子,有時反而因此忽略了孩子發出的輕生訊息。 “功課罷了嘛,沒必要自殺,我的生活比你更苦,又不見我自殺。”一些家長可能會這么認為,但這並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。 對黃老師來說,她不會忽略任何一個輕生訊息,即使只是半開玩笑,她都會去關注每個可能。 在她看來,如果有人表達輕生念頭,那是一種求助訊號,並非一些人所說:說要輕生的人,就不會輕生。 “這是錯誤的想法,說出要輕生的人,反而有更大可能會去這么做。”她指出,該校已做好預防工作,通過課程讓學生知道,任何學生透露輕生訊息或有異樣行為,必須即刻通知老師。
青春期的孩子,面對心理和生理轉變,如果父母能以溝通打開一條渠道,將使親子關係更加堅固,不至于處處碰撞,雙方皆受傷……
“父母瞭解我的性格,我生氣時,他們懂得安慰我,就是煮或買我愛吃的炒飯。”張家豪表示,父母對他很好,他也非常愛父母。
如果以100巴仙作為標準,葉榮杰認為,父母對他有70巴仙瞭解,“因為他們知道我喜愛什么,沒有什么限制;與朋友外出不會干涉,只問去哪裡,載去載回。”
黃猷峻認為,父母對其瞭解程度達到85%,在性格、習慣、做事方法和思想上,都對他有充份瞭解。
13歲的小女生葉雯妮認為,父母對她的瞭解程度只有50巴仙,因為她有一些喜歡的東西,父母並不知道,而且她也不想主動透露。
在黃楺懿看來,父母相當瞭解她的興趣、性格,但並不清楚她的做事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