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報導:楊潔思
圖:受訪者提供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
許多父母一提到孩子即將踏入叛逆期,馬上飆出一身冷汗,還有許多父母,在孩子有驚無險地度過叛逆期后,大大地松了口氣:“幸好!”
叛逆期的孩子真的這麼可怕嗎?
不!不!不!本地知名青少年小說作家許友彬說:“孩子叛逆是個好的過程!”……
許友彬擁有教育碩士背景,他的小孩都已過了青春期或正值青春期,說白些,他是“兼具理論與實戰經驗”。
他是如何教養青春期的孩子?如何與孩子溝通,經營好親子關係呢?
“孩子叛逆是有原因的。”他解說:“孩子為什么會叛逆?叛逆是好的過程,它是長大成為獨立一個人的過程,孩子必須要長成另一個人,他須擁有自己的東西,跟父母不同的東西。”
父母若是堅持要孩子跟他的方式,是不讓孩子長出他自己的獨立人格。“其實,我們要像對朋友一樣對待孩子,放下身段。”
批評會令溝通中斷
有父母自言有一套自己的教養方式,但許友彬說,他是讀教育出身的,不敢這樣講話,因為自認為對的教養方式,不見得就適合用在孩子身上。
“孩子在12歲前,父母可以為他作主,但是,孩子一旦來到12歲,父母宜把對方當一個人來看待,慢慢放手,讓孩子自己做決定。”
他認為,父母必須知道及接受,青春期至18歲的孩子處于叛逆期,他們跟同儕的關係好過跟父母的關係。
他建議父母用良好的溝通,維繫與孩子的親子關係。“保持溝通很重要,孩子來到這階段,父母要確保彼此的溝通不中斷。如果孩子跟父母講話,父母批評他,孩子會不愿意講,批評會令溝通中斷,一中斷,就無法接回來。”
他再重申:“溝通千萬不可中斷,一旦中斷,很難再連結回去。”
以柔軟手法帶出訊息
他建議父母不要直接批評孩子,若覺得孩子有說錯的地方,宜放一邊,以后再找機會委婉地談,或是講自己,以講自己來取代批評。
例如孩子夜歸,父母可說“你晚回,我很擔心”,說出自己的擔心,而非責罵指責對方。
再者,也可把事件當故事或笑話來說,以柔軟手法帶出訊息,而非教訓。
許友彬最小的孩子,即小女兒許書芹,今年已18歲,接到記者來電時,他正載著書芹去診所做體檢,以便到台灣升學。
他在孩子12歲開始,就漸漸以朋友方式對待孩子。
他指出,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已漸漸長大,其中,女生又比男生早熟。來到這個生理年齡,孩子受賀爾蒙影響,頭腦會變,情緒也跟著變化。
以前父母的高壓嚴管方式已不管用,8至15歲的孩子會展開“八年抗戰”,這種雙方關係的拉扯、緊張,對彼此都是壓力。
尊重隱私有商有量
“父母不可做警察!”許友彬提醒父母,若非必要,不宜檢查或搜查青春期孩子的房間,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權。
再來,面對孩子,姿態不可太高。
最后,是接受對方成為另一個人(展現獨立人格),能讓對方做決定的事就放手。
“我們可以跟孩子講解及分析一件事的可能后果,再讓他做決定。”
許友彬是位開明的爸爸,而許太太也不遜色,她愿意聆聽孩子,不嫌麻煩去認識孩子的朋友。當孩子夜歸,她知道孩子是跟哪些朋友在一起,在哪個地方、哪個嘛嘛檔。
孩子曾試過凌晨兩三點才回家,他們也很放心,沒有因此而設立門禁。
一些父母親會私下分配角色,一人扮白臉,另一人扮黑臉,許友彬說,孩子小時,他與太太有用這招,但是,當孩子來到中學,已不需要如此做,扮黑臉對孩子已起不了什么作用,沒有什么效果。事實上,碰到什么事,一家人都可以商量及討論,無需再有黑白臉的角色扮演。
他與太太是否曾為孩子的教養問題而擔憂呢?
“青春期的孩子交男女朋友,我們都會擔憂,但也要看他們雙方面的態度,而非一味反對。孩子也要你相信他,所以我們也只有選擇相信。”
不過,他也認為,同齡孩子談戀愛,問題不大,若是青春期的女兒跟成年人,如二十七八歲的男人談戀愛,他會反對,主要是要提防壞男人,怕對方有目的而來。
“若雙方都是學生,比較單純,那倒還好。我們會建議孩子最好不要單獨與對方相處,盡量在人多的地方。”
期望孩子做回自己
許書芹要到台灣唸電影科系了。
投入電影領域,對許多人來說只是夢想吧了,會擔心出路問題。
但許友彬卻是真心讓孩子選擇他們要走的路。
他甚至希望女兒選擇電影系,“我覺得很好,行行出狀元。我並不擔心孩子以后難賺吃,我自己寫作也不壞呀!”他半開玩笑地說:“當年我以寫作為業也不受看好,現在哪敢批評女兒選擇電影?坦白說,如果現在我有機會選擇,我自己也想選電影系呢。”
以后,會不會是作家爸爸vs從事電影的女兒?
但是,這位作家說,他不要把自己的小小名氣戴在孩子頭上,給他壓力,“他應該做回他自己,而非是爸爸的孩子。”
青春期兩大特質
依許友彬的見解,青春期的孩子有兩大特質,一是要求公平;二是需要朋友。
“他們很講求公平,要求獲得公平對待,例如別人都有手機;或者是同學都穿名牌,他卻沒有,他會在意同學如何看他。孩子有他們的世界,像手機名牌這些,孩子若是沒有,他會覺得不公平、心痛,甚至最終會形成心中的死結。”他說,這是孩子生存的規範,他們要跟著現行文化,否則將會有受孤立的感覺。
因此,他會建議,孩子同學有的,也要提供給孩子,但是父母可以事先跟孩子談判、商量,例如買手機給孩子前,先限定其每月用費或使用時間,這些事項都可商量討論,達成雙方能接受的協議。
家有“逆子”怎麼辦?
叛逆是成長中必須經歷的階段,孩子叛逆表示他開始發展獨立的思想意識,邁向成熟了。因此,孩子叛逆是好事。
話雖如此,教育青春叛逆期的孩子,卻是分外棘手,許多父母如同“狗咬烏龜”,無從下手。打罵不行,只會引來更大反彈;說教又被孩子當成“耳旁風”;放任不管則難保他們不會出現行為偏差甚至步入歧途。
許多家長反映,與青春期孩子交流往往不歡而散,親子衝突特別明顯:“無論你說的對也好,不對也罷,孩子總是有理由反駁。無論我如何妥協,孩子就是不領情……”、“女兒每天除了上課就是上網跟同學聊天、打電話,根本不理睬父母,說多了還嫌煩!”“你叫他這樣,他偏不這樣,非要鬧獨立,很任性。”
其實,青春期的“叛逆心理”,是成長過程中一種正常心理狀態。
作為家長,如果能看清問題的實質,就不必覺得害怕,而可試著去瞭解這個時期孩子的特點、心態。
專家建議父母不妨換一種心態,即肯定、接受孩子的叛逆。認識到這些變化不是大問題,坦然接受。
改進孩子的教育方式,放下身段,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,和他們傾心交談,並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,允許和接受他們成長中的錯誤。
青春期特殊心理狀態
13歲至19歲的青春期,孩子有著特殊心理狀態,這與心理和生理兩方面有關:
★生理變化
賀爾蒙分泌旺盛,使孩子情緒起伏極大,加上大腦掌管情緒的額葉最晚發育,使青少年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。
★急于成為獨立個體
青春期的孩子經歷心理斷乳期,希望自己是獨立的大人,不要讓人覺得自己還是父母的小孩,因此不愛和父母一起出門,父母不應強迫孩子,而是尊重孩子的決定。
★性生理和心理發展
父母以學習為重的理由,壓制孩子對異性的好奇,或者早戀,孩子會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。
加上課業壓力增大,面對學習上的競爭,易和師長、父母溝通不良,而被視為是難以溝通的一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