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中國報 - 十分專題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莫讓拒絕切斷溝通 不讀書是可以的…(第5篇)

$
0
0

報導:楊潔思
圖:受訪者提供

《十分專題》部落格:http://series888.blogspot.com

 親子關係要及早經營,不要等到青春期才來努力,事倍功半。

 一般上,親子關係不是一夜間由甜變酸,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不咬弦、關係惡劣緊張,通常也不是突然之事。

 檢討親子關係,首先要看你之前的親子經營成績單!

 如果想要和青少年孩子有良好的溝通,就要自問,之前自己做了些什麼?

如果你以忙碌作為理由,沒有在孩子小時候就經營好彼此的關係,怎能奢望青春期的孩子會賣賬呢?

 “之前你做了什么?前面這些年你去了哪裡?若是你之前老是跟孩子說‘我不得空’,來到孩子青春期,你終于得空了,但反過來,可能是孩子跟你說‘我不得空’了。”資深輔導老師盧水清說。

 他說,理想的狀態是,我們在孩子小時已做了很多舖陳,打下了良性溝通基礎,當孩子來到青春期時,局面就會不同。

 不過,他也說,青少年孩子有其心理狀態,可能不愿溝通。因此,怎樣跟孩子溝通,讓他們感覺家長的關心?或是,怎樣跟孩子溝通,他們才會愿意談?是父母需要學習的。 

要懂得溝通技巧

 盧水清也是孩子王交流站創辦人,有豐富輔導學生的經驗。

 很多時候,父母愛講一大堆道理,流于說教。其實,溝通是需要技巧的。盧老師就問:“當你跟孩子講話,你能看到其亮點嗎?意即行為背后的善意。你怎樣詮釋他的話,從而了解他?”

 例如,孩子不想上學讀書,通常父母一聽,馬上拒絕:“不可以!”結果即刻就切斷了溝通的鏈。

 其實,如果懂得一些溝通技巧,雙方的對話是可以持續下去的,不必搞得不歡而散。

 他舉例,有個16歲的中學生,不想唸書。他的頭髮染成綠色,並灑上金粉,是很潮的人。

同理孩子的情緒

 盧老師對他說:“不讀書是可以的,你想做什么?”

 “美髮師。”

 “美髮師也不錯,不過,你介意我講實話嗎?”

 對方不介意,老師就說:“美髮師是要跟上潮流的,但是你不入流,你開美髮店的話,幫人家弄成像你一樣的髮型,我看你沒幾天就會倒閉。”

 對方很訝異,老師指出,他的綠髮在華人眼中像是“戴綠帽”,華人很避忌。

 “再來,美髮師要留意潮流,著名美髮師還需要看書,提升自己,例如頭髮需要哪些營養與保養,所以多少還是要看書。”

 后頭是重點:“不過,讀不讀書沒關係,兩者都可成功。讀書可能可拿到大學文憑,選擇比較廣;不讀書也未必不成功,只是需要繞比較大的圈子,但是你要知道,你選擇這條路,會面對很多困難,你準備好了嗎?你準備好了就沒問題。你千萬要記住,你如果要成功,怎樣都要讀一點書。”

諄諄誘導分析利弊

 “父母要先同理孩子的情緒,才來引導他,讓他看到問題在哪裡。”盧老師說。

 盧老師的孩子,在初中時也曾想停學。一天,小瓜放學回家大吐苦水,認為數學讀來沒用,不想上學,不如去做運動員。

 他並沒有否定孩子這個想法,而是認同孩子:數學在日常生活中好像沒什么用,我們一般只用四則運算罷了。

 孩子的情緒獲得同理后,他再心平氣和地跟孩子分析,運動員的運動生涯很短暫,孩子若做運動員,須思考,30歲以后要做什么?

 “一是轉行,二是當教練,當教練須 要懂得運動學、營養學、管理等,所以,你還是要有知識。”

 “不過,”他話鋒一轉:“不過沒問題,如果你不要讀書,如果你想晚上去當侍者捧餐,也可以,爸爸今晚就可以帶你去阿姨的店裡幫忙。但是,孩子,爸爸認為你不止于此,你可以做更多東西,而非只做很多人都可以做、相對容易的捧餐工作。”

 “為什么不給自己一些機會?你想想看吧。”話到這裡,就停止不談了,這是適可而止的藝術。過后,孩子打消了停學想法。

 他說,他敢敢這樣說,是因為他在之前打下了基礎,孩子比較聽得入耳,所以,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和溝通氛圍是重要的。

勿讓孩子予取予求

 現代人生活水平提高,物質享受比起以前豐裕得多,現代孩子對物質的追求相應提高。

 其中一個問題,就是孩子有比較心理,人有我也要有,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,面對同儕壓力,會要求父母購買昂貴的電子產品,如iPhone手機、新穎的手提電腦、iPad等。不想予取予求的父母,就很容易膠著于與孩子的拉鋸戰中。

 對此,資深輔導老師盧水清認為未必須要滿足孩子的需求。“我們需要讓孩子學習面對‘別人有,我沒有’的情況,否則,我們只能解決孩子這個時候的需求罷了,但是當他長大了,人生中也會面對‘得不到想要的東西’的情況,別人有他沒有,怎么辦?”

 “以前家中經濟不好,父母也沒有辦法在物質上滿足我們,那時是黑白電視機時代,一條街只有兩戶人家有電視機,我們都是站到別人家的窗口看電視,對方只要把窗簾拉上,我們就看不到了,難道我們的爸爸看到這種情況也要去買(電視機)嗎?”

 “當時我們小時,我們也曾面對不能擁有、想要卻得不到的感覺。當我們來到成年,得不到又怎樣?我們小時候也碰過這種情況。”

 “但是,為什么現在我們的孩子,他們若沒有,我們一定要給他,滿足他?以后他怎么辦?講得誇張點,現在他要風得風、要雨得雨,以后怎么得了?”

溝通有層次

 1.命令/權威性話語:孩子言行舉止有危害性,或是對他人造成危害,需要馬上制止,用詞直接了斷。

 例如孩子在樓梯口玩,我們要馬上及直接阻止他,用的是權威性話語。

 2.技巧性的溝通:孩子有問題,父母想了解,但是孩子暫時不愿談,父母如何發出邀請及等待?

 父母可用其人生經驗閱歷,用良性溝通的技巧去引導孩子。

 3. 討論式:有時,孩子的行為引起父母的不舒服,可以跟孩子討論,怎樣達致彼此能夠接受的範圍。

 4.愉快的對話:生活中比較愉快的對話與互動,這是很重要的溝通,通過日常的互動,在輕松的氛圍中,建立、改善及提升親密關係的分量。

不必全然滿足孩子

 有孩子認為,別人擁有的,媽媽不能滿足他,而質疑他母親不是好的母親。盧老師說:“他不能擁有就不能擁有啊!家裡經濟條件不允許就是不允許,這是需要讓孩子去體會的。”

 說到這裡,他指出,他發現現今許多父母沒有勇氣去面對孩子的質疑及挑戰,“這一點是我們做父母必須看到的,我們不可能滿足孩子所有的一切需求。”

 “以前我們看到父母辛苦,米缸沒米、沒菜,以及菜販來追債,我們體驗到生命的苦,會感恩父母。現在的孩子,要風得風,要雨得雨,反而不會感恩珍惜。”他感慨。

 “為什么我們這一代父母做了這么多、付出了很多心血,甚至犧牲自己的一些需求去滿足孩子,但是孩子反而沒有感恩、惜福?”這情況值得我們省思。

 最后,他說,孩子得不到所要的東西而有情緒,我們也不要害怕去面對。

帶孩子身教勝言教

 盧老師擁有十多年的輔導經驗,這些年來,他發現,有問題的孩子,年齡越來越小,連一年級的孩子也不想唸書。“現在的媽媽連5歲的孩子都束手無策。”

 以前的父母有權威,現在的父母對孩子沒辦法,而且,許多父母不愿或沒有時間學習新時代教養方法,但是,針對孩子的課程,他們倒樂意讓孩子去上。

 有些父母載孩子來尋求輔導,放下孩子就走,沒有打算參與孩子的輔導。

 這像是將教養外包出去了。

 “或許家長沒有信心面對孩子的問題,不懂該如何做。”盧老師說。

 但是,教養孩子的觀念與方式,其實是可以學習的,盧老師本身就設有帶領父母成長班。

 父母帶孩子,身教勝于言教,父母要教好孩子,平常的言行舉止就要注意,孩子會在一旁將一切看在眼裡。

 例如,到學校載孩子時,是否以不阻礙他人為原則?是否為了一己方便,隨便泊車?家長面對老師,是否有禮?還是用粗話罵老師?

 盧水清老師聯絡電話:012-3377522。

如何與孩子良好溝通?

 孩子情況不妥,有情緒困擾,如茶飯不思、一直關在房裡不出聲,父母可以如何處理?以下是盧水清老師的建議:

 1.柔和的啟動/開始(soft start),發出邀請,表達關心:

 例如面對有狀況的孩子,語氣柔和、關心地問:“我們不知你發生了什么事,我們擔心你,也想知道,我們可以怎樣幫你?”以這種方式邀請孩子談談他的問題。

 2.同理孩子

 孩子愿意談的話,父母不要否定孩子,要同理孩子,過后才去找出問題在哪裡,並且要思考怎樣引導孩子看到問題。  

 3.沒有批判

 很多父母不會表達對孩子的關心,可以讓孩子知道:“我們不是迫你,是關心你。”

 言語中,不要對孩子有任何批判,只說出看到的情況,自己的擔心,以及:“我們不懂怎樣幫你。”希望由孩子說出他需要家長如何幫助他。

 4.尊重孩子的意愿

 若是孩子不愿談,就不要苦苦相逼,就讓孩子知道父母愿意聆聽,待他愿意談的時候再談。可以說:“你目前不想談,沒有關係,等你準備要談了才談,但,我們真的擔心你的情況,或許你去找朋友談談。”

 父母表達了他們的關心后,就稍為退后,若是孩子不想談,不能硬硬迫他談。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

Trending Articles